破伤风正常注射方法
破伤风疫苗包括类毒素疫苗(吸附无细胞破伤风疫苗、吸附破伤风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不同疫苗适用情况不同;注射方法上儿童和成人肌肉注射部位有别且接种剂量各异;特殊人群如儿童、成人接种有不同注意事项;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局部不良反应多可自愈,全身不良反应需按情况处理,严重过敏等要立即抢救。
一、破伤风疫苗的种类及适用情况
(一)破伤风类毒素疫苗
1.吸附无细胞破伤风疫苗
适用于儿童基础免疫等情况。对于儿童,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进行接种,一般在3、4、5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8-24月龄进行加强免疫。其通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破伤风毒素的抗体来发挥预防作用,依据相关研究,接种后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体内抗体水平达到保护标准。
2.吸附破伤风疫苗
可用于对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过敏等特殊情况的替代接种等。在接种时需考虑受种者的过敏史等情况,若有对破伤风类毒素疫苗严重过敏史的人群,可能会选择吸附破伤风疫苗,但要密切观察接种后的反应。
(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1.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主要用于已经发生外伤,且未进行过破伤风主动免疫或者主动免疫不完全的患者。例如严重的开放性创伤、深度刺伤等情况。其特点是可以直接提供抗体,快速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伤口情况等因素来决定是否使用,对于有免疫功能缺陷等特殊人群,使用时也需要谨慎评估。
2.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由于马血清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等风险,现在临床使用相对较少,但如果在没有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下,对于符合指征的患者也可能使用。使用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前需要进行皮试等过敏检测,有马血清过敏史的人群禁用,特殊人群如过敏体质者等使用时需格外谨慎。
二、破伤风疫苗的注射方法
(一)肌肉注射部位
1.儿童
一般婴儿在大腿前外侧肌肉进行接种,因为婴儿的臀部肌肉发育相对不完善,在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可以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能较好地刺激免疫应答。对于幼儿及儿童,也可以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附着处肌肉注射,但要根据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剂量。
2.成人
通常选择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注射时要确保进针角度和深度合适,一般进针角度为90度,深度要保证药物注射到肌肉层内,以保证疫苗或免疫球蛋白能被良好吸收。
(二)接种剂量
1.儿童基础免疫
吸附无细胞破伤风疫苗在3、4、5月龄接种时,剂量一般为0.5ml,18-24月龄加强免疫时剂量同样为0.5ml。这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确定的剂量,能在儿童体内诱导产生足够的抗体水平来预防破伤风感染。
2.成人及特殊情况
对于成人因外伤需要接种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时,一般剂量根据伤口情况而定,如较大较深的伤口可能需要注射250-500IU等剂量,但具体剂量需要由医生根据伤口评估等情况来确定。而对于吸附破伤风疫苗的成人接种剂量,一般也是按照规定的剂量进行肌肉注射,如0.5ml等。
三、特殊人群接种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新生儿
新生儿破伤风主要通过产妇产道感染,对于新生儿如果有外伤等情况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或免疫球蛋白时,要严格按照儿童接种规范进行。要注意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在健康状态下进行接种,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接种后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发热、局部红肿等不良反应,由于新生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医护人员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其一般情况。
2.过敏体质儿童
过敏体质儿童在接种破伤风疫苗前需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包括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情况。如果对破伤风类毒素疫苗过敏,可能需要选择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但使用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时更要谨慎皮试等过敏检测环节,因为过敏体质儿童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接种后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过敏等不良反应。
(二)成人
1.孕妇
孕妇如果有外伤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时,要权衡利弊。一般来说,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在孕期接种是相对安全的,因为破伤风感染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较大,在符合接种指征时可以进行接种。但在接种前要向孕妇充分告知接种的必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由孕妇和家属自主决定是否接种。如果是接种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同样要评估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确保使用安全。
2.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衰退,接种破伤风疫苗后抗体应答可能不如年轻人。在接种前要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慢性疾病等。如果老年人有外伤等情况需要接种,要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并且在接种后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身体反应,因为老年人对不良反应的耐受能力可能较差,如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局部红肿、发热等反应,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四、接种后的观察与后续处理
(一)观察时间
1.一般人群
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在接种破伤风疫苗或免疫球蛋白后,都需要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左右。这是因为部分人群可能会在接种后较短时间内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一般在接种后30分钟内发生,通过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并进行抢救处理。
(二)不良反应处理
1.局部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等局部不良反应,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通常在1-2天内会自行缓解。但要告知受种者及家属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搔抓等,防止继发感染。如果局部红肿范围较大、疼痛剧烈等,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2.全身不良反应
对于出现发热等全身不良反应的情况,要根据体温等情况进行处理。如果体温低于38.5℃,可以通过多喝温水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处理;如果体温高于38.5℃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对于出现过敏等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的情况,要立即进行抢救,如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