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伤风过敏是什么原因
破伤风过敏的发生机制是人体首次接触马血清蛋白后启动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再次接触时引发免疫反应;表现类型包括速发型(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出现皮肤、呼吸道症状等,严重可致过敏性休克)和延迟型(数小时至数天出现局部或全身皮疹伴发热等);影响因素有个体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预防及应对措施包括询问评估过敏史、皮试筛查,速发型过敏反应要立即停药并根据情况抢救,延迟型过敏反应对症处理,特殊人群需谨慎应对。
一、破伤风过敏的发生机制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人体对TAT过敏主要是因为马血清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当机体首次接触马血清蛋白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非己”物质,从而启动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如IgE等。当机体再次接触马血清蛋白时,体内已有的特异性抗体就会与之结合,触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这一过程涉及到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介导机制,是基于机体的免疫识别和应答过程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二、破伤风过敏的表现类型
(一)速发型过敏反应
通常在注射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生。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还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甚至导致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非常危急的情况,可表现为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这种速发型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IgE介导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活性介质,引起上述一系列症状。
(二)延迟型过敏反应
一般在注射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皮疹,可能伴有发热等症状。局部皮疹可表现为注射部位周围的红斑、丘疹等,全身皮疹可能相对泛发。延迟型过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相对复杂,可能涉及细胞免疫等多种免疫机制的参与,但具体的详细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三、影响破伤风过敏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个体因素
1.年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破伤风抗毒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相对更为敏感或存在一定的功能差异,但具体的年龄相关差异还需要更多大规模研究来明确。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在接触马血清蛋白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概率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确切的年龄-过敏反应发生率关系尚未完全清晰。
2.性别: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破伤风抗毒素的过敏发生率。不过,在临床观察中,不同性别的个体对药物过敏的表现可能在程度上略有不同,但这并非是由性别直接决定的特异性因素,而是与个体的整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破伤风抗毒素的过敏反应。例如,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当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可能会加重症状的严重程度。而酗酒可能会影响肝脏等器官的功能,进而影响药物的代谢等过程,间接影响过敏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4.病史:有过敏史的人群,尤其是有马血清制品过敏史的人群,再次接触破伤风抗毒素时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明显增高。此外,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由于其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活跃或紊乱的状态,在接触破伤风抗毒素时,也更容易发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例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对自身和外来物质的识别和应答异常,接触马血清蛋白后更易触发过敏反应。
四、破伤风过敏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一)过敏史询问与评估
在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之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等,特别是是否有马血清制品的过敏史。通过全面的过敏史询问,可以初步评估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对于有明确马血清制品过敏史的患者,需要谨慎考虑是否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并进一步采取其他替代措施。
(二)皮试筛查
目前临床上通常会进行破伤风抗毒素的皮试来初步筛查过敏情况。皮试的方法是在前臂掌侧下段注射少量破伤风抗毒素溶液,观察15-20分钟。如果皮试部位出现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或局部有伪足、痒感等,即为皮试阳性,提示患者可能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但皮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所以皮试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皮试阳性则高度提示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
(三)过敏反应的应对
1.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应对:一旦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于轻度的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可以给予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如口服氯雷他定等。对于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胸闷、气短等)或过敏性休克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如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炎症等。
2.延迟型过敏反应的应对:对于延迟型过敏反应,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果是局部皮疹,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等进行止痒、消炎治疗;如果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需要密切监测体温等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退热等对症治疗。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在面对破伤风过敏情况时需要更加谨慎。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敏反应可能更为凶险,在处理过敏反应时要更加迅速和精准;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与年轻人不同,在使用药物治疗过敏反应时需要密切关注其肝肾功能等情况;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脏病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在抢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基础疾病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