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步态涉及步行周期、肢体运动模式、平衡与姿势控制及肌肉张力等多方面异常,如摆动相患侧髋关节屈曲不充分、膝关节屈曲不足,支撑相早期足跟着地异常、中期和末期承重能力下降;下肢呈划圈步态且双侧运动不对称,上肢有伴随运动;身体重心偏向健侧、平衡调节和姿势稳定性差;患侧下肢可有痉挛或肌张力低下情况,不同年龄、病情患者步态特点有差异,临床需综合考虑制定康复方案改善步行功能
一、步行周期异常
1.摆动相特点
患侧下肢摆动相时,由于髋关节屈曲无力,患侧下肢提起困难,表现为髋关节屈曲不充分,导致患侧下肢向前摆动时,骨盆代偿性抬高(即骨盆代偿性前倾),以增加下肢的前摆空间。例如,在神经系统损伤导致偏瘫的患者中,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障碍,患侧髋关节屈肌肌力下降,使得摆动相起始时髋关节不能有效屈曲,需要通过骨盆的代偿动作来完成下肢的前向移动。
同时,患侧膝关节在摆动相通常不能充分屈曲,导致足廓清障碍,表现为患侧下肢向前摆动时,膝关节屈曲程度不够,使得足尖离地高度不足,容易出现拖地现象。这是因为患侧下肢的股四头肌等伸膝肌群功能受到影响,无法正常驱动膝关节在摆动相充分屈曲,进而影响下肢的正常前向运动。
2.支撑相特点
患侧下肢支撑相早期,由于患侧下肢的伸肌痉挛或肌无力,足跟着地时不能平稳接触地面,可能出现足跟着地不充分或足尖着地的情况。如果是伸肌痉挛为主,患侧下肢在支撑相早期处于过度伸展状态,足跟着地时力量传递异常;如果是肌无力,无法维持下肢在支撑相早期的稳定姿势。
在支撑相中期和末期,患侧下肢的承重能力下降,由于膝关节不能有效稳定,可能出现膝关节屈曲不稳,导致身体重心转移不均衡。对于有偏瘫病史的患者,长期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会使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进一步下降,在支撑相时这种不稳定情况会更加明显,影响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肢体运动模式异常
1.下肢运动模式
患侧下肢常呈现典型的“划圈步态”,即下肢在摆动相时,髋关节内收、内旋,膝关节伸展,足跖屈、内翻,整个下肢如同划圈一样运动。这是由于偏瘫患者的下肢肌群出现异常的协同运动模式,屈肌和伸肌的协同运动失调,导致下肢运动失去正常的协调性。例如,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后,对下肢肌肉的控制失衡,使得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不能按照正常的运动顺序和力量分配进行收缩和舒张,从而出现划圈样的异常运动模式。
双侧肢体运动不对称,患侧下肢的运动幅度明显小于健侧下肢。这是因为偏瘫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受限,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方面均不如健侧,所以在步行过程中,患侧下肢的摆动和支撑动作的幅度都相对较小,导致双侧肢体运动的不对称性明显。
2.上肢伴随运动
偏瘫患者在步行时,上肢常出现代偿性的伴随运动。患侧上肢通常表现为屈曲、内收、内旋的异常模式,与下肢的划圈步态相对应。这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上下肢协同运动模式的异常,当下肢出现异常运动时,上肢会通过异常的协同运动来试图维持身体的平衡,但这种伴随运动进一步影响了步行的效率和协调性。例如,在步行过程中,为了补偿下肢运动的不足,患侧上肢会不自主地屈曲内收,影响上肢的正常摆动和平衡调节功能。
三、平衡与姿势控制异常
1.身体重心偏移
偏瘫患者在步行时,身体重心更多地偏向健侧,因为患侧下肢的支撑和摆动功能受限,无法有效参与身体重心的维持和转移。在行走过程中,身体重心需要在双下肢之间合理转移,而偏瘫患者由于患侧下肢的问题,重心转移不顺畅,导致重心明显偏向健侧。长期的重心偏移会增加患侧下肢的负担,进一步加重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也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平衡调节能力下降,患者在步行时对地面不平、外界干扰等情况的平衡调节反应迟缓。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平衡的调节功能受损,偏瘫患者的内耳前庭、视觉等平衡觉输入与中枢处理之间的协调出现障碍,使得在步行过程中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减弱,容易出现站立不稳、行走摇晃等情况。特别是在年龄较大的偏瘫患者中,这种平衡调节能力的下降更为明显,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包括平衡调节功能都会有所减退,而偏瘫又进一步加重了这种情况。
2.姿势稳定性差
患者在步行时,躯干的姿势稳定性不足,表现为躯干在行走过程中左右摇晃明显。由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异常,身体的对称性被打破,躯干需要不断调整姿势来适应下肢的异常运动,从而导致姿势稳定性下降。对于有偏瘫病史且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偏瘫患者,姿势稳定性差不仅会影响步行功能,还会增加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肌肉张力异常相关特点
1.痉挛状态
患侧下肢常出现肌肉痉挛,尤其是伸肌肌群在支撑相时更容易出现痉挛加重的情况。在支撑相早期,由于伸肌痉挛,患侧下肢难以平稳地承受身体重量,导致足跟着地方式异常。痉挛的存在会进一步限制关节的活动度,影响下肢的正常运动范围,例如膝关节在支撑相时由于伸肌痉挛可能无法充分伸展,影响下肢的承重和推进功能。对于处于痉挛状态的偏瘫患者,肌肉的持续紧张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加重患者的疲劳感,同时也不利于步行功能的恢复。
肌肉痉挛的程度可能会随着步行速度的变化而改变,一般来说,步行速度加快时,痉挛可能会有所加重。这是因为在快速步行时,身体对肌肉的运动需求增加,而痉挛的肌肉难以快速、准确地收缩和舒张,从而导致痉挛程度的增加。对于不同年龄的偏瘫患者,儿童偏瘫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肉痉挛的特点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会影响步行功能;而老年偏瘫患者由于肌肉本身的弹性和功能下降,痉挛带来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2.肌张力低下
部分偏瘫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会出现患侧下肢肌肉肌张力低下的情况,表现为下肢肌肉松弛,支撑相时下肢无法有效承重,出现下垂、拖地的现象。肌张力低下会导致下肢的稳定性极差,患者在步行时难以维持下肢的正常姿势和运动功能。对于肌张力低下的偏瘫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关节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肌肉松弛时关节更容易发生畸形。在康复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肌张力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以逐步提高肌肉的张力和运动功能。
偏瘫步态具有多种特点,涉及步行周期、肢体运动模式、平衡与姿势控制以及肌肉张力等多个方面。不同年龄、病情的偏瘫患者其步态特点可能会有所差异,在临床评估和康复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来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