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怎么处理好
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评估包括X线、CT、MRI检查;治疗方式有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或轻度移位等情况)和手术治疗(适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康复治疗分早期(术后1-6周)、中期(术后6-12周)、后期(术后12周以后);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处理)、关节僵硬(预防和处理)、创伤性关节炎(预防和处理)。
一、诊断评估
1.影像学检查:
X线:是初步筛查胫骨平台骨折的常用方法,可显示骨折的大致类型及移位情况,能发现明显的骨折线、骨折块的位置等,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骨折及关节面的情况显示可能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块的大小、关节面的塌陷程度、骨折的三维结构等,有助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通过CT三维重建可以清晰地看到胫骨平台各个髁的骨折情况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半月板等是否合并损伤,对于判断骨折周围的软组织水肿、韧带撕裂等情况有重要价值,尤其在一些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时不可或缺。
二、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单纯劈裂骨折且移位小于2-3mm、关节面塌陷小于2mm等情况可考虑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石膏或支具外固定,通过固定限制膝关节的活动,促进骨折端的稳定,利于骨折愈合。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及肿胀情况,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了解骨折愈合及复位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者,非手术治疗也是一种选择,但需要注意长期固定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
2.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当胫骨平台骨折存在明显移位,如关节面塌陷超过2-3mm、骨折块移位影响膝关节稳定性、合并韧带及半月板损伤等情况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从而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预后。
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骨折的具体类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对于简单的胫骨平台骨折,可采用钢板螺钉进行固定;对于复杂的骨折,可能需要结合多种内固定方式。手术中需要精确复位关节面,恢复胫骨平台的正常高度和力线。例如,对于SchatzkerⅡ型骨折(外侧平台劈裂-压缩骨折),通常采用切开复位,用钢板螺钉固定劈裂的骨折块,并对压缩的关节面进行植骨填充复位。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合并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情况,可采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关节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关节镜可以清晰地观察关节内的情况,辅助进行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操作,同时处理合并的半月板或韧带损伤。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早期主要进行患肢的消肿、止痛及肌肉等长收缩训练。等长收缩训练可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例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可在卧床时尽量伸直膝关节,收紧股四头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同时,可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需要更加注重轻柔的训练,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骨折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康复训练强度。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随着骨折端的初步稳定,可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步增加,一般每天可进行2-3次,每次15-30分钟。同时,可借助拐杖部分负重行走,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负重的重量,一般从体重的1/4-1/3开始,逐渐增加到完全负重。对于老年患者,中期康复需要更加关注平衡能力和步态训练,因为老年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可能存在平衡功能下降的情况,需要逐步进行训练以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后):
此阶段主要进行膝关节的全面功能恢复训练,包括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下肢肌肉力量的训练,可进行靠墙静蹲、直腿抬高、深蹲等训练。同时,进行平衡及步态的强化训练,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下肢的运动功能。对于存在关节僵硬的患者,可进行针对性的关节松动术等康复治疗,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运动员等特殊人群,后期康复需要根据其特定的运动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功能恢复训练,以尽快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尤其是长期卧床或术后活动减少的患者,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足底静脉泵等物理预防措施,对于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使用时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例如,可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预防,但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情况。
处理:一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应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轻者可抬高患肢、制动,给予抗凝治疗;重者可能需要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关节僵硬:
预防: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要早期、规范地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因康复不及时或训练方法不当导致关节僵硬。例如,按照康复治疗的计划逐步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避免暴力牵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关节僵硬的预防更要注重轻柔、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
处理:对于已经出现关节僵硬的患者,可采用康复训练结合物理治疗的方法,如持续被动活动(CPM)、关节松动术、热敷等。对于严重的关节僵硬,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法松解,但手法松解要谨慎操作,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3.创伤性关节炎:
预防:手术中精确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和力线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术后规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减少关节软骨的进一步损伤。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存在关节退变的基础,更要注重手术复位的精确性和术后的康复管理,以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处理:对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进行物理治疗改善关节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减轻关节负荷的运动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可能需要考虑关节置换手术等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