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病程超6周且每周至少发作2次的常见皮肤疾病,病因有内在因素(自身免疫、遗传、系统性疾病)和外在因素(食物、药物、感染、环境),临床表现有皮肤风团、瘙痒及全身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与管理包括避免诱因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慢性荨麻疹的定义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是指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程超过6周且每周发作至少2次。
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
1.内在因素
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异常,例如体内可检测到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抗体等,自身免疫相关因素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自身免疫异常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持续处于敏感状态,引发荨麻疹反复发作。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相关,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相比普通人群,更易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患上慢性荨麻疹。
系统性疾病:一些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引发慢性荨麻疹,如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胃肠道疾病等,这些系统性疾病会通过影响机体的代谢、免疫等功能,间接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会干扰机体的免疫调节机制,从而诱发慢性荨麻疹。
2.外在因素
食物及食物添加剂:某些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动物性蛋白,以及草莓、可可、番茄和某些食物添加剂等都可能成为诱因,这些食物中的成分可通过免疫或非免疫机制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荨麻疹症状。
药物:常见的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呋喃唑酮等药物,可通过免疫机制引发慢性荨麻疹;而阿司匹林、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等药物,则可能通过非免疫机制,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从而导致荨麻疹发生。
感染因素:各种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都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关,病原体在体内引发炎症反应,释放的一些物质可影响皮肤血管的通透性等,进而导致荨麻疹。
环境因素: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可能引起慢性荨麻疹,接触某些植物(如荨麻)、动物毛发等也可能成为诱因,环境中的这些变应原物质接触人体后,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等途径引发皮肤的过敏反应。
三、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
风团: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风团一般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会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的大小和数量可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严重时风团可融合成片。
瘙痒:瘙痒是慢性荨麻疹常见且突出的症状,瘙痒程度轻重不一,患者常因剧烈瘙痒而影响睡眠、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搔抓后风团可增多、增大,瘙痒感可能进一步加重。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晕、心慌、烦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当伴有喉头水肿时,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当喉头黏膜水肿时,会导致气道狭窄,影响气体交换,严重者可发生窒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相对有限,除了皮肤表现外,可能更易出现烦躁不安等全身不适表现,需要密切观察。
四、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皮疹出现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诱发或加重因素、缓解因素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在进食某些特定食物后皮疹明显加重,是否在接触某些特定环境因素后发病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关于孩子发病前的饮食、接触史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受限,家长提供的信息至关重要。
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及用药史、手术史等。
2.体格检查
全面检查皮肤,观察风团的形态、大小、分布等情况,同时注意有无其他皮肤异常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
自身抗体检测:怀疑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荨麻疹时,可检测相关自身抗体,如抗IgE抗体、抗高亲和力IgE受体抗体等。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检测患者是否对某些过敏原过敏,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后续治疗。例如,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在15-20分钟内出现与过敏原相应的皮肤反应。
五、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与管理
1.避免诱因
尽量明确并避免接触已知的诱因,如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避免接触可疑的环境变应原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饮食及接触情况,及时发现并规避可能的诱因。
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可选用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这类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其他药物:对于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这些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例如,糖皮质激素可短期内缓解严重的荨麻疹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如骨质疏松、感染等不良反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与成人有所不同,一些药物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因为瘙痒等症状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及睡眠等,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安抚和照顾。
2.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可能需要注意对血压、血糖等的影响。此外,老年患者皮肤较为干燥,瘙痒时要避免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损,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3.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需权衡利弊,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一般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如通过避免诱因、局部外用药物等缓解症状,如病情需要使用药物,需在医生充分评估后谨慎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