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膜炎
骨膜炎是骨膜及相关血管等出现扩张、充血、水肿等炎症改变或受细菌侵袭引发的损伤,分非感染性和感染性。非感染性包括运动性和应力性骨膜炎,病因与运动、生长发育等有关;感染性由病原体感染引起。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及感染性的全身症状。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非感染性以休息、物理治疗、康复锻炼为主,感染性需抗感染、局部处理和支持治疗。预防要运动人群合理运动、选合适装备,其他人群注意卫生、积极治基础病。
一、骨膜炎的定义
骨膜炎是由于骨膜及骨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或骨膜下出血,血肿机化,骨膜增生及炎症性改变造成的应力性骨膜损伤或化脓性细菌侵袭造成的感染性骨膜损伤。
二、骨膜炎的常见类型及病因
(一)非感染性骨膜炎
1.运动性骨膜炎
病因:多发生于长期、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如长跑、跳高、跳远等运动员。由于肌肉长期反复收缩,牵拉骨膜,导致骨膜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例如,跑步时足部反复着地,对小腿骨膜产生持续的应力刺激,容易引发胫骨骨膜炎。
年龄因素: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生长速度与肌肉的发育不完全匹配,更容易因运动导致骨膜损伤而引发骨膜炎。
生活方式:突然增加运动强度或改变运动方式,如从慢跑突然改为快跑、长时间不运动后突然大量运动等,都可能诱发运动性骨膜炎。
2.应力性骨膜炎
病因:是由于肌肉过度使用导致应力集中于骨骼,引起骨膜的炎症反应。常见于长期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如士兵、教师等。例如,士兵长时间行军,足部和下肢骨骼承受较大应力,容易引发足部或下肢的应力性骨膜炎。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不同性别的运动习惯可能导致发病部位有所不同。例如,男性可能更多因高强度运动导致下肢骨膜炎,女性可能因长期站立等原因导致足部骨膜炎。
病史影响:既往有骨骼疾病或损伤史的人群,发生应力性骨膜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曾经有过骨折愈合不良的情况,骨骼的结构和应力分布发生改变,更容易在运动或日常活动中引发骨膜炎。
(二)感染性骨膜炎
1.病因:由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途径可通过血源性传播、邻近软组织感染蔓延或开放性伤口感染等。例如,皮肤破损后,病原体通过伤口侵入骨膜,引发感染性骨膜炎。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性骨膜炎。儿童骨骼的血运丰富,细菌容易通过血行传播到骨膜;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且可能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感染后更易引发骨膜炎。
生活方式:不注意个人卫生、皮肤有开放性伤口未及时处理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感染性骨膜炎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皮肤容易破损且利于细菌滋生,增加感染的机会。
病史影响: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的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性骨膜炎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因为这些基础疾病会削弱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使身体难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三、骨膜炎的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1.疼痛:是骨膜炎最常见的症状。非感染性骨膜炎通常表现为局部隐痛、酸痛,在运动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感染性骨膜炎的疼痛往往较为剧烈,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且可能伴有局部红肿。例如,运动性胫骨骨膜炎患者在跑步时小腿疼痛明显,休息后疼痛减轻,但继续运动又会加重;而感染性骨膜炎患者局部疼痛剧烈,且皮肤温度升高。
2.肿胀:局部骨膜充血、水肿可导致肿胀。非感染性骨膜炎的肿胀相对较轻,可触及局部组织增厚;感染性骨膜炎的肿胀较为明显,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发亮、张力增高。比如,感染性足部骨膜炎患者足部肿胀明显,皮肤外观有改变。
3.压痛: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按压时疼痛加剧。通过压痛的位置可以初步判断骨膜炎的发生部位。例如,胫骨骨膜炎患者在胫骨内侧可触及明显压痛。
(二)全身症状
1.非感染性骨膜炎: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因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身体轻度不适,如乏力等,但体温通常正常。
2.感染性骨膜炎: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严重时可伴有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表现。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骨膜炎,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四、骨膜炎的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病变部位,观察局部有无肿胀、压痛、皮肤温度变化等情况。通过触摸和按压,初步判断骨膜炎症的范围和程度。例如,检查运动性胫骨骨膜炎时,会重点触摸胫骨内侧的压痛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骨膜增厚、骨膜下新骨形成等表现。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骨骼疾病,如骨折等。例如,对于疑似骨膜炎的患者,首先进行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情况。
2.磁共振成像(MRI):对骨膜炎症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清晰显示骨膜增厚、水肿等情况。能更早发现骨膜的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例如,在诊断感染性骨膜炎时,MRI可以更清楚地显示骨膜下的炎症范围和程度。
五、骨膜炎的治疗原则
(一)非感染性骨膜炎
1.休息: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让受伤的骨膜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运动性骨膜炎患者应停止引起疼痛的运动,休息一段时间。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例如,热敷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
3.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后,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骨骼的应力分布,预防骨膜炎复发。如进行腿部肌肉的拉伸和力量训练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锻炼。
(二)感染性骨膜炎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等。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确保有效控制感染。
2.局部处理:对于有脓肿形成的情况,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以减轻局部炎症和感染压力。同时,要保持局部伤口的清洁,定期换药。
3.支持治疗:补充营养,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感染的控制和身体的恢复。例如,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等。
六、骨膜炎的预防措施
(一)运动人群
1.合理运动: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运动时要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例如,长跑前要进行5-10分钟的慢跑和关节活动,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
2.选择合适的装备:穿着合适的运动鞋和运动服装,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减少对骨骼和骨膜的应力。如跑步时选择具有良好减震功能的运动鞋。
(二)其他人群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如有伤口要及时处理,防止感染。例如,皮肤擦伤后要及时消毒、包扎。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免疫力低下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复查,降低感染性骨膜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