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常见病因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药物、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呕吐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药物治疗(抗感染、止泻、止吐、调节胃肠功能等),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个人卫生、避免腹部受凉、合理用药、增强体质。
一、肠胃炎的定义
肠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通常由微生物感染、化学毒物或药品等因素导致,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的炎症反应,包括胃和小肠或大肠的炎症。
二、肠胃炎的常见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是儿童肠胃炎常见的病原体。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严重的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则在各年龄段均可感染,常在学校、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等。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引发感染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沙门氏菌感染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传播。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可导致肠道慢性炎症,患者可能有长期腹泻、腹痛等表现,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较为常见。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食用过于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被污染、变质的食物,以及暴饮暴食等,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肠胃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胃黏膜,增加患肠胃炎的风险;食用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容易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可引起胃黏膜损伤,导致药物性肠胃炎,影响胃肠黏膜的正常功能,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其他因素:腹部受凉、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也可能诱发肠胃炎。腹部受凉会使胃肠蠕动加快或痉挛,影响消化功能;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运动和分泌功能。
三、肠胃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上腹部,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肠胃炎腹痛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如细菌感染性肠胃炎常伴有较为明显的腹痛,而病毒感染性肠胃炎腹痛相对较轻。
腹泻:是肠胃炎常见症状之一,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等。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样便,而细菌性痢疾导致的肠胃炎常出现脓血便。
呕吐:可伴有恶心,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呕吐症状在儿童肠胃炎中较为常见,可能与胃肠受到刺激后反射性引起呕吐有关。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发热程度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较高。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肠胃炎症状往往相对较重,由于儿童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例如,频繁腹泻和呕吐可导致儿童迅速失水,出现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脱水表现,需要及时补液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肠胃炎症状可能不典型,腹痛、腹泻等症状相对较轻,但容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而且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较高,病情变化较为隐匿,需要密切观察病情。
孕妇:孕妇患肠胃炎需要特别关注,因为频繁的腹泻和呕吐可能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正常发育。同时,用药需要谨慎,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四、肠胃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诱因,如近期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可疑不洁食物、是否有腹部受凉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症状的具体表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的特点)、病程长短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喂养情况、接触人群中是否有类似患病者等。
2.体格检查
一般检查:测量体温,了解是否有发热情况;检查患者的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脱水;观察腹部体征,如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有助于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和累及范围。
专科检查:听诊肠鸣音,肠胃炎患者肠鸣音可能亢进或减弱,通过肠鸣音的变化可以辅助判断胃肠蠕动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情况。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有助于判断肠道炎症的性质和程度。例如,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中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寄生虫感染时可在粪便中找到相应的寄生虫卵或滋养体。
病原体检测:对于怀疑是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可进行病原体检测,如粪便的病毒抗原检测、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病毒抗原检测可以快速明确是否为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细菌培养可以确定具体的致病菌,并通过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五、肠胃炎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需要保证充足的休息。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待症状缓解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规律。例如,儿童肠胃炎急性期可给予少量多次的喂养,选择合适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有腹泻、呕吐症状的患者,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以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时需要静脉补液。口服补液盐应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和服用,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根据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例如,对于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但儿童和孕妇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肠胃炎,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止泻药物:对于腹泻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蒙脱石散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原体和毒素,保护胃肠黏膜,起到止泻作用。但需要注意,不要过早使用强效止泻药物,以免影响病原体的排出。
止吐药物:对于呕吐剧烈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儿童使用需要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调节胃肠功能药物:可使用一些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如益生菌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改善胃肠功能。益生菌可以补充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对于肠胃炎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六、肠胃炎的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变质、过期的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后食用,肉类、蛋类等要煮熟煮透。例如,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保质期和储存条件;处理食物时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避免食用路边摊的不洁食物,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路边摊的食物可能存在细菌、寄生虫污染的风险,容易引发肠胃炎。
2.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餐具、厨具进行消毒,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例如,餐具可以通过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进行消毒;定期打扫房间,保持空气流通。
3.避免腹部受凉
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要注意腹部的保暖,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子,避免腹部受凉引起胃肠痉挛,诱发肠胃炎。例如,在季节交替时,要注意添加衣物,防止腹部着凉。
4.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果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5.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降低肠胃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