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什么病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引发的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病因包括胆石症与胆道疾病、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等,表现为腹痛等症状,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轻症和重症;慢性胰腺炎由急性反复发作等引起,有腹痛等表现,诊断靠相关试验和影像检查,治疗分内科和外科;预防方面急性胰腺炎要避免胆道疾病等,慢性胰腺炎要戒酒等。
一、胰腺炎的定义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胰腺有水肿、充血,或出血、坏死。
二、胰腺炎的分类及病因
(一)分类
1.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2.慢性胰腺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的损害。
(二)病因
1.急性胰腺炎
胆石症与胆道疾病:胆道结石向下移动过程中,可阻塞胆总管末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使胆汁反流进入胰管,激活胰酶,导致急性胰腺炎,这在女性中相对较为常见,可能与女性胆道系统解剖结构及激素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的生活方式人群也易患,因为高脂血症可使胰脂酶分解甘油三酯为游离脂肪酸,损伤胰腺组织。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大量饮酒可刺激胰腺分泌大量胰液,同时乙醇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暴饮暴食使短时间内大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和胰管梗阻,胰液排出受阻,导致胰腺炎。
胰管阻塞:胰管结石、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阻塞,胰液排出不畅,当胰液分泌增加时,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酶溢出进入胰腺间质,引发急性胰腺炎。
手术与创伤:腹部手术、ERCP检查等可能直接损伤胰腺组织或引起胰管梗阻,导致胰腺炎。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高钙血症可激活胰酶,诱发急性胰腺炎;糖尿病昏迷时可引起胰液分泌增加和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导致胰腺炎。
2.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多次急性胰腺炎发作可导致胰腺组织反复损伤、修复,最终发展为慢性胰腺炎,有急性胰腺炎病史的人群若未规范治疗或再次诱发急性发作,易进展为慢性胰腺炎。
胆道疾病:胆道系统的慢性炎症或结石等病变可引起胰管梗阻或胰液引流不畅,长期刺激胰腺,导致慢性胰腺炎。
长期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病因,乙醇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毒害胰腺细胞,引起胰液蛋白沉淀,导致胰管阻塞。
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有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影响胰腺的结构和功能,使胰腺对损伤因素更敏感。
三、胰腺炎的临床表现
(一)急性胰腺炎
1.症状
腹痛: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多在暴饮暴食或饮酒后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呈持续性,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取弯腰抱膝位可缓解疼痛。水肿型胰腺炎腹痛一般3-5天缓解,坏死型胰腺炎腹痛持续时间较长。
恶心、呕吐及腹胀:起病后多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重者可呕吐胆汁,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同时伴有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发热:多数患者有中度发热,一般持续3-5天。若发热持续一周以上并伴有白细胞升高,应考虑有胰腺脓肿或胆道感染等并发症。
低血压或休克:多见于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主要是因为有效血容量不足、胰腺坏死释放心肌抑制因子致心肌收缩不良、并发感染等。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呕吐频繁者可有代谢性碱中毒,重症胰腺炎常有代谢性酸中毒、低钙血症(血钙低于2mmol/L),部分伴血糖增高,偶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
(二)慢性胰腺炎
1.症状
腹痛:多位于上腹部,可放射至背部、两肋,疼痛轻重不一,可为隐痛、钝痛、钻痛甚至剧痛,呈持续性。初期为间歇性,后期可转为持续性,患者常需服用止痛药。
胰腺功能不全表现:如腹泻、脂肪泻,因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胰酶分泌不足,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消瘦、营养不良,由于消化吸收障碍及食欲减退等原因引起;糖尿病,约半数慢性胰腺炎患者可发生糖尿病,是因为胰腺组织广泛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
四、胰腺炎的诊断
(一)急性胰腺炎
1.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本病。但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映病情轻重,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血清脂肪酶: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病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诊断价值,且特异性也较高。
C反应蛋白(CRP):CRP是组织损伤和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在胰腺坏死时CRP明显升高。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等,但受胃肠气体干扰,对胰腺实质的观察有时受限。
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影像学检查,不仅能诊断急性胰腺炎,还能鉴别是否合并胰腺坏死。在胰腺弥漫性肿大的基础上出现质地不均、液化和蜂窝织炎时提示坏死。
(二)慢性胰腺炎
1.实验室检查
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Lundh试验,胰液分泌量减少,碳酸氢盐浓度降低,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
吸收功能试验:粪便苏丹Ⅲ染色镜检可见脂肪滴,粪便弹性蛋白酶检测可了解胰腺腺泡细胞的功能,降低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2.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胰腺钙化或结石。
腹部B超:可见胰腺实质回声不均匀、胰管扩张或胰腺钙化等。
CT检查:胰腺实质钙化、胰管扩张、胰管结石等是诊断慢性胰腺炎的重要依据。
五、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一)急性胰腺炎
1.轻症急性胰腺炎
禁食、胃肠减压:可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
补液、防治休克:迅速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治休克。
止痛:腹痛剧烈者可给予哌替啶止痛,但禁用吗啡,因吗啡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重疼痛。
抑制胰腺分泌:可使用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或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从而间接抑制胰腺分泌;还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能抑制胰液分泌。
抗生素: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多需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重症急性胰腺炎
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及时发现并发症。
液体复苏:迅速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维持循环血容量,纠正休克。
抑制胰液分泌:可选用生长抑素等药物。
抗感染:选用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等。
营养支持:早期一般采用全胃肠外营养(TPN),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EN)。
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胰腺炎,在有条件的医院可早期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解除胆道梗阻。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胰腺坏死、脓肿、假性囊肿等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慢性胰腺炎
1.内科治疗
止痛: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或阿片类药物缓解腹痛,如疼痛顽固可试用内镜下腹腔神经丛阻滞等方法。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给予胰酶制剂,如胰酶肠溶片等,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糖尿病的治疗:根据血糖情况,选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
戒酒: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关键措施,可减少胰腺的进一步损伤。
2.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对于伴有胆总管梗阻、胰管结石、胰腺假性囊肿、难以控制的腹痛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胰管引流术、胰腺切除术等。
六、胰腺炎的预防
(一)急性胰腺炎
1.避免胆道疾病:积极治疗胆道结石等胆道疾病,女性应注意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的胆道健康,定期进行胆道检查。
2.合理饮食: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胆道疾病病史、高脂血症等人群更应注意饮食调控。
3.避免胰管阻塞:积极治疗胰管结石、肿瘤等疾病,防止胰管阻塞引起胰腺炎。
(二)慢性胰腺炎
1.戒酒:长期大量饮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病因,严格戒酒可有效预防慢性胰腺炎的发生,有饮酒史的人群应坚决戒酒。
2.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及时处理胆道系统的炎症、结石等病变,防止其引起胰管梗阻或胰液引流不畅,从而预防慢性胰腺炎。
3.定期体检:有急性胰腺炎病史、家族遗传倾向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胰腺相关检查,如腹部B超、血淀粉酶等,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