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多种RNA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发热、出血、休克等特征,不同病毒通过不同媒介传播,有共同及特殊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主要是支持对症,预防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年龄、健康状况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病毒性出血热的定义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由多种RNA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发热、出血和休克等。这类病毒通过啮齿类、节肢动物等媒介传播给人类,不同的病毒性出血热由不同的病毒引起,例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等分别可引起相应的出血热疾病。
二、病原体相关情况
(一)病毒种类及特点
1.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病毒呈丝状形态,具有高度的致病性和致死性,能引起严重的出血热,感染者病死率较高。其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可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失调,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病理改变。
2.马尔堡病毒:同样属于丝状病毒科,与埃博拉病毒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感染后会引起类似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出血倾向、肝脏和其他器官功能受损等,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等传播。
3.拉沙病毒:属于沙粒病毒科,主要通过感染的啮齿类动物(如多乳鼠)的排泄物污染环境后传播给人,感染后可导致发热、咽痛、咳嗽、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出血、休克等表现,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感染,但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病情更重。
4.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或分泌物传播,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出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有易感性,生活在蜱虫活跃地区且有接触蜱虫风险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均可感染。例如在处理埃博拉患者尸体时,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就容易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或直接接触而感染。
2.媒介传播:部分病毒性出血热通过节肢动物媒介传播,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毒的动物后再叮咬人类,将病毒传入人体;拉沙病毒可通过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的排泄物污染环境,人接触污染的环境后可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三、临床表现
(一)共同临床表现
1.发热:大多数患者起病急骤,出现高热,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以上,且发热持续时间不等,不同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发热特点可能略有差异,但均为早期重要表现之一。
2.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腔、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泌尿系统出血(如血尿)等。例如埃博拉病毒感染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出血症状,包括胃肠道、鼻腔、皮肤等部位的广泛出血。出血的机制与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关,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凝血功能障碍等。
3.休克: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休克的发生与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出血引起的血容量不足以及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不同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的特殊表现
1.埃博拉出血热:除了上述一般表现外,还可能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极高。
2.马尔堡出血热:临床症状与埃博拉出血热相似,但在一些病例中,可能会出现相对较为缓和的病程,但总体病死率也较高,同样会出现多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如肝功能损害导致黄疸等。
3.拉沙出血热:早期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以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样症状为主,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出血倾向、休克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谵妄等。
4.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除发热、出血外,可能出现肌肉疼痛、头痛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如转氨酶升高、肌酐升高等。
四、诊断方法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变化,早期可能白细胞减少,后期可能因炎症反应等出现白细胞升高;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这是出血热常见的血液学改变之一,如拉沙病毒感染患者血小板可迅速下降。
2.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提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这与病毒感染导致的凝血因子消耗、血管损伤等有关,在埃博拉出血热等疾病中较为常见。
3.病毒学检测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者标本中的病毒核酸,是早期快速诊断的重要方法。例如检测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的核酸,可在发病早期检测到病毒核酸,有助于早期确诊。
病毒抗原检测:通过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患者标本中的病毒抗原,如检测拉沙病毒抗原等,对于诊断有一定帮助。
病毒分离:在生物安全级别较高的实验室中,可进行病毒分离,但操作复杂,一般用于科研等情况,临床诊断中较少采用。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影像学:可发现肺部病变,如间质性肺炎改变等,在拉沙出血热等患者中可能出现肺部浸润影等表现,有助于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腹部影像学:对于怀疑有肝脏、脾脏等器官受累的患者,可进行腹部超声或CT检查,观察器官大小、形态及有无出血等改变,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患者可能出现肝脏肿大、实质回声改变等。
五、治疗原则
目前对于病毒性出血热缺乏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
(一)一般支持治疗
1.隔离:将患者隔离,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按照严格的防护措施进行隔离,如使用生物安全柜、穿戴防护服等。
2.休息: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脱水情况、电解质紊乱情况补充适量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例如对于出现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的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和丢失的电解质。
(二)对症治疗
1.退热: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冰袋、酒精擦浴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降温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要谨慎使用物理降温方法,优先采用温和的降温措施。
2.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用量)、局部压迫止血等。
3.抗休克治疗:对于出现休克的患者,需要快速补充血容量,可使用胶体液、晶体液等,同时维持血压,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但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1.隔离患者:对疑似和确诊的病毒性出血热患者进行严格隔离治疗,及时上报疫情,防止病毒传播。
2.管理感染动物:对于由动物传播的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病毒由啮齿类动物传播,需要加强对啮齿类动物的控制,如进行灭鼠、保持环境清洁等措施,减少啮齿类动物与人类的接触机会;对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由蜱虫传播,需要避免接触蜱虫叮咬的动物,在蜱虫活跃地区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等。
(二)切断传播途径
1.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需要穿戴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口罩等严格的防护装备,防止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2.消毒措施: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等进行消毒处理。
(三)保护易感人群
1.疫苗接种:目前部分病毒性出血热有相应的疫苗,如埃博拉疫苗等,但疫苗的接种有一定的适用人群和接种程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接种。例如在埃博拉病毒流行地区,对高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参与疫情防控的人员等)接种埃博拉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2.个人防护:一般人群在可能接触到病毒性出血热传染源的环境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避免接触可疑的感染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在疫区要遵循当地的防控指导,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不同年龄人群在预防和感染后的表现及应对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预防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儿童接触感染源,如避免儿童在可能有感染动物的环境中玩耍等;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要更加重视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免疫力可能有一定变化,但总体预防措施与其他人群类似,关键是要做好防护和避免接触感染源。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病毒性出血热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要在预防时更加严格,一旦出现相关症状要尽快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