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荨麻疹
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疾病,有其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与健康管理等方面。临床表现有症状特点、病程分类和特殊类型;发病机制涉及免疫因素(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非IgE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其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物性皮炎等区分;预防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饮食和生活环境,健康管理包括病情监测、心理调节、定期复诊。
一、荨麻疹的定义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又被称为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二、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
风团: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发作突然,数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新的风团会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通常瘙痒明显,不同患者瘙痒程度可能有所差异。
病程分类: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病程在6周以内,起病较急,可能由食物、药物、感染等因素诱发;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病情反复发作,诱因相对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内分泌、精神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病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急性荨麻疹相对常见,而慢性荨麻疹在成人中也不少见。
特殊类型荨麻疹:如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寒冷性荨麻疹,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出现风团或水肿,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头痛、寒战、低血压等全身症状;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红斑和风团等。
三、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
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部分荨麻疹是由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引起。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抗体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受体上。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这些炎性介质导致皮肤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风团等荨麻疹的典型症状。不同年龄人群中,免疫功能发育尚未完善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因感染等因素诱发IgE介导的荨麻疹;而成人中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参与IgE介导的荨麻疹发病。
非IgE介导的炎症反应:有些荨麻疹的发生不依赖于IgE抗体。例如,某些药物(如吗啡、可待因等)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补体激活途径也可能参与其中,通过激活补体系统产生一些炎症介质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可能因接触这些能直接激活肥大细胞的物质而增加非IgE介导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2.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荨麻疹具有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荨麻疹的发病相关。例如,一些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其遗传变异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增加患荨麻疹的可能性。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年龄人群中,遗传因素对荨麻疹发病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儿童荨麻疹的遗传倾向可能相对更为明显,如果家族中有荨麻疹病史,儿童发病风险可能会增加。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也可诱发荨麻疹。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可诱发过敏体质人群发生荨麻疹;温度的急剧变化、紫外线照射等物理因素也可能成为诱因。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压力较大环境中的人群,精神紧张等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从而增加荨麻疹的发病几率;有过敏病史的人群,接触环境中常见过敏原时更容易引发荨麻疹。
四、荨麻疹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发病情况:详细询问患者荨麻疹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等。了解急性荨麻疹患者起病前是否有明确的诱因,如食用某种食物(如鱼虾、坚果等)、服用某种药物(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是否有感染病史等;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要询问病情反复发作的时间、与月经周期等内分泌因素的关系、是否与精神情绪变化相关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询问家长关于起病前饮食、感染等情况;成年女性患者需询问月经周期与荨麻疹发作的关系等。
症状特点:了解风团的形态、大小、颜色、分布部位,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其他症状,以及症状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变化情况。例如,寒冷性荨麻疹患者会明确提及接触冷风、冷水后发病的情况;皮肤划痕症患者能描述用手搔抓后出现条状风团的过程。
2.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观察皮肤损害情况,查看风团的分布范围、形态等。同时,检查过程中还需注意与其他类似皮肤疾病进行鉴别,如丘疹性荨麻疹等。不同年龄患者的体格检查操作要考虑其年龄特点,儿童患者检查时要更加温和,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
3.实验室检查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检测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上,然后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果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15-20分钟内局部会出现风团样反应。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的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过敏原检测的适用性有所不同,儿童皮肤点刺试验相对较为安全,但要注意操作规范;成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其他检查:对于病情复杂、怀疑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基础疾病引起的荨麻疹,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等相关检查。例如,慢性荨麻疹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常规可能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情况,自身抗体检测可能发现相关自身抗体阳性。
五、荨麻疹的鉴别诊断
1.与丘疹性荨麻疹鉴别
丘疹性荨麻疹多见于儿童,春秋季节多见,损害常为纺锤形的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常有小水疱,好发于腰背、四肢等部位,瘙痒较剧烈,但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相对较长,数天至数周消退,遗留色素沉着。而荨麻疹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消退后不留痕迹。
2.与血管性水肿鉴别
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主要发生在皮肤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表现为局限性肿胀,皮肤表面光亮,肤色正常或淡红,一般无瘙痒或仅有轻度瘙痒,常单发,持续1-3天可消退,但可复发。而荨麻疹的风团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形态多样,瘙痒明显。
3.与药物性皮炎鉴别
药物性皮炎有明确的用药史,皮疹多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形态多样,除了有红斑、丘疹、风团等表现外,还可能有水疱、大疱、糜烂、渗出等多形性损害,瘙痒程度不一,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而荨麻疹一般无明确的用药潜伏期,皮疹主要以风团为主。
六、荨麻疹的预防与健康管理
1.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例如,对花粉过敏的患者,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穿长袖衣物等;对尘螨过敏的患者,要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寝具等。不同年龄人群需根据其生活环境和活动特点采取相应的避免接触过敏原措施,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远离可能的过敏原,如避免儿童接触宠物皮屑等。
注意饮食:均衡饮食,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患者,要记录饮食日记,明确过敏食物并严格避免。例如,对鱼虾过敏的患者,应避免食用鱼虾及其制品。不同年龄人群的饮食特点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避免接触过敏食物,家长要做好饮食监管;成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饮食。
注意生活环境: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舒适,定期通风换气,减少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滋生。同时,注意避免温度的急剧变化,寒冷性荨麻疹患者要注意保暖,日光性荨麻疹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日光照射等。
2.健康管理
病情监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要注意监测病情变化,记录风团发作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等,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的病情监测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皮肤症状及一般情况,成年患者可自行记录相关信息。
心理调节:荨麻疹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患者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瑜伽、冥想等。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调节方式可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来缓解情绪;成人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心理调节方法。
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需要长期随访,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患者的复诊频率可能根据病情而定,但都要遵循医生的安排按时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