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与腹泻的区别为定义、病因、临床表现等,具体分析如下:
1.定义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侵犯结肠黏膜,造成炎症、溃疡等病理改变。腹泻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是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2.病因
痢疾主要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感染引起。该菌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手等经口传播,在卫生条件差、人口密集的地区易流行。腹泻病因较为复杂。感染因素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非感染因素有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生冷、油腻食物)、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3.临床表现
痢疾起病急,常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想排便却排不出,排便后仍有便意)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发热可高达39℃甚至更高,腹痛多为左下腹疼痛,腹泻次数较多,每日可达数十次,但每次排便量少。腹泻症状相对多样。感染性腹泻可能伴有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但里急后重不明显,大便性状可为稀水样便、蛋花汤样便等。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腹痛程度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大便可呈糊状或水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