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骨大孔疝与小脑幕切迹疝可以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鉴别。
1.发病机制
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主要是由于颅后窝病变或颅腔内压力分布不均,导致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被挤向椎管内。常见于颅后窝血肿、肿瘤等,这些病变使颅后窝压力急剧升高,迫使小脑扁桃体向下移位,压迫延髓和颈髓上段,同时阻塞第四脑室出口,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钩回疝,多因一侧大脑半球特别是颞叶的占位性病变,使脑组织向对侧及下方移位,颞叶的钩回、海马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挤入幕下。随着病变发展,颅内压不断升高,移位的脑组织压迫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等结构,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
枕骨大孔疝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呼吸障碍,表现为呼吸缓慢、不规则,甚至突然呼吸停止,这是因为延髓呼吸中枢受到压迫所致。同时伴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强直等症状。意识障碍出现较晚,瞳孔变化也不明显,多为对称性缩小,随后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小脑幕切迹疝在颅内压增高症状基础上,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由嗜睡、朦胧逐渐进入昏迷。患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这是由于动眼神经受压所致,且瞳孔变化多为单侧先出现。还可出现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锥体束征,严重时可出现去大脑强直。此外,可因大脑后动脉受压导致枕叶皮层缺血,出现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