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多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常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粪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急性胃肠炎患者一般为水样便,脓血便少见,通过粪便培养可进行鉴别。对于儿童患者,细菌性痢疾可能导致中毒性菌痢,病情进展迅速,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老年人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细菌性痢疾后症状可能更严重,恢复也较慢。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的人群,如经常食用路边摊食物者,患细菌性痢疾的风险增加。
2.霍乱
霍乱由霍乱弧菌感染所致,起病急,腹泻剧烈,多为米泔水样便,可伴有呕吐,严重者可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循环衰竭。而急性胃肠炎的腹泻程度相对较轻,脱水情况一般不如霍乱严重。通过粪便悬滴检查及制动试验、霍乱弧菌培养等可鉴别。对于有疫区接触史的人群,需重点排查霍乱。儿童和老年人感染霍乱后脱水情况可能更为危急,需及时补液。
3.病毒性肠炎
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秋冬季节,多见于婴幼儿,常先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常见于学校、养老院等人群聚集场所,传播迅速。与急性胃肠炎相比,病毒性肠炎的病原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病毒,一般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进行。儿童感染病毒性肠炎后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