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和腹泻的区别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病因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溶组织内阿米巴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感染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因,该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损害肠黏膜。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导致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可侵袭肠壁组织。
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等异常成分。病因多样,包括感染因素如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寄生虫等;非感染因素如饮食不当、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2.临床表现
痢疾起病急,常伴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想排便但排不尽)和黏液脓血便。发热体温可达38℃-40℃,腹痛多为左下腹阵发性绞痛。大便次数频繁,每天可达数十次,但每次量少。
腹泻症状差异较大。感染性腹泻起病可急可缓,可能有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多为稀便或水样便。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腹痛程度不一,大便性状可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如脂肪泻的粪便呈油腻状,过敏性腹泻可能伴有皮疹等过敏表现。
3.诊断方法
痢疾依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或检测到阿米巴滋养体,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腹泻同样根据症状、病史判断。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常规等,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可能还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肠镜检查等进一步排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