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和肠炎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和诊断方法。
1.定义与发病部位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同时发生的炎症,病变部位涉及胃和肠道。致病因素多样,如感染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食用不洁食物、刺激性食物、药物刺激等。
肠炎主要指肠道的炎症,病变主要局限于肠道。其病因与胃肠炎类似,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等较为常见,非感染因素包括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射性损伤等。
2.症状表现
胃肠炎症状较为多样化,胃部症状有恶心、呕吐,呕吐物通常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状。肠道症状有腹痛,多为脐周或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此外,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肠炎主要症状集中在肠道,以腹泻为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黏液便、脓血便等。腹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疼痛程度和性质不一。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但恶心、呕吐症状相对胃肠炎较轻或少见。
3.诊断方法
胃肠炎诊断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近期接触史等。体格检查可能发现上腹部或脐周压痛。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可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类型;粪便常规和培养,有助于查找病原体。
肠炎诊断同样依赖病史、症状、体征和检查。除上述检查外,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的肠炎,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