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与痢疾的区别为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病因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突变可增加患病风险;自身免疫反应也会引发,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结肠黏膜;感染因素如细菌、真菌、病毒等感染后可能诱发;环境因素包括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饮食习惯等也可能促使发病。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水源等,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更易流行。
2.临床表现
结肠炎症状多样,起病多数缓慢。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伴有腹胀。腹泻较为常见,黏液便及脓血便也时有发生,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长期患病可导致体重下降、乏力等全身症状。
痢疾起病急,发热症状较为明显,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腹痛主要是下腹部的阵发性疼痛,较为剧烈。腹泻频繁,大便起初为稀便,后迅速转为黏液脓血便,量少但次数多,一天可达十几次甚至数十次,还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总有便意但排便不尽。
3.诊断方法
结肠炎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病变情况,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同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粪便检查可检测有无病原体及潜血等情况,血液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可反映炎症状态。
痢疾粪便培养是诊断的关键,可培养出痢疾杆菌,有助于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