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和胃肠炎的区别为定义、症状、病因等。
1.定义
肠炎是指肠道的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肠道,通常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引起的肠道黏膜炎症。
胃肠炎是胃和肠道同时发生的炎症,涉及胃和小肠、大肠等部位,病因与肠炎类似,多由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酗酒等因素导致。
2.症状
肠炎主要症状集中在肠道,患者常出现腹痛,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腹泻是肠炎的典型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时可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但相对胃肠炎,全身症状可能较轻。
胃肠炎除了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外,还会有明显的胃部症状。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呕吐胆汁;腹痛部位可在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或绞痛;腹泻情况与肠炎类似,但由于胃也受到影响,患者整体不适感可能更强烈,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乏力等也较为常见。
3.病因
肠炎感染性因素中,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等。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放射性损伤、遗传因素等。此外,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也可能引发肠炎。
胃肠炎感染因素同样是主要病因,细菌感染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病毒感染以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最为常见;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等。此外,食用不洁食物、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以及对某些食物过敏,都可能诱发胃肠炎。药物方面,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药物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