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和本质
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它具有细胞异常增殖、侵袭和转移的特点,会对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直肠炎是直肠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通常是由感染、自身免疫、肠道菌群失调、放射性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直肠黏膜的炎症反应,一般不具有癌细胞的恶性特征。
2.临床表现
直肠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便血,血液多与粪便混合,颜色较暗;大便形状变细;腹部隐痛或坠胀感;晚期可能出现肠梗阻、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直肠炎主要症状为直肠部位的不适感、坠胀感、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排便时可能有里急后重感,即总有便意但排便量少;也可出现便血,一般为少量鲜血,附着在粪便表面;还可能伴有黏液便。
3.病因
直肠癌病因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因素在直肠癌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癌风险较高;饮食习惯,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以及经常食用腌制、熏制、油炸等食物,会增加患癌几率;肠道的一些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等,也可能发生癌变;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患直肠癌的风险逐渐升高。
直肠炎感染是常见原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可累及直肠导致炎症;放射性治疗,如盆腔肿瘤放疗后可能引起放射性直肠炎;长期使用抗生素、泻药等药物,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直肠炎;另外,过敏反应、局部损伤等也可能导致直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