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从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鉴别慢性菌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1.病史特点
慢性菌痢常有明确的急性菌痢病史,多在急性菌痢发作后病情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部分患者可能因治疗不彻底、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因素导致病情慢性化。
溃疡性结肠炎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一般无急性菌痢的典型病史。其发病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2.临床表现
慢性菌痢症状呈间歇性发作,发作期有腹痛、腹泻,可伴有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可达数次至十余次。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部隐痛或绞痛,便后可缓解。缓解期可无明显症状,但在受凉、劳累、饮食不当等诱因下可再次发作。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可能因频繁腹泻导致水电解质紊乱。
溃疡性结肠炎腹泻较为常见,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3次,重者可达数十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也可仅为血便。腹痛一般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也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
3.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时慢性菌痢粪便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这是诊断慢性菌痢的重要依据,但培养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标本采集时间、培养方法等。反复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溃疡性结肠炎粪便检查也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但一般无巨噬细胞。粪便培养无痢疾杆菌等病原体生长。此外,粪便中还可检测到钙卫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其水平升高提示肠道炎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