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
慢性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区别包括定义和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定义和病理特征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的肠道炎症性疾病。致病原因多样,包括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病变可累及整个结肠黏膜层,炎症程度相对较轻,一般不会出现黏膜的溃疡和糜烂,只是表现为黏膜的充血、水肿。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其发病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病理特征为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连续性炎症,有广泛的溃疡形成,可伴有隐窝脓肿。
2.临床表现
慢性结肠炎症状相对较轻且多样化,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钝痛,部位多不固定,以下腹部或左下腹较为常见。腹泻也是常见症状,一般每天排便次数在3-5次,大便可为糊状或不成形,可带有黏液,但脓血便相对较少见。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恶心、呕吐等。
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主要症状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次以上。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发热、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
3.诊断方法
慢性结肠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但一般无明显溃疡。病理活检可发现炎症细胞浸润,但无特异性的病理改变。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克罗恩病等。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同样依赖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关键,可见黏膜连续性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病变多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呈弥漫性分布。病理活检可见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特征性改变。同时,还需要结合血液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等)来评估病情活动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