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毒性出血热包括汉坦病毒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新疆出血热、登革热、埃博拉出血热和马尔堡出血热,其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一.诊断
1.症状
不同类型的病毒性出血热在症状上有一定共性,也存在各自特点。共性表现通常包括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且常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皮肤黏膜出血,如出现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便血、咯血等。
不同类型的特异性症状也较为明显,比如汉坦病毒出血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伴有肾脏损害,出现少尿、无尿等情况;登革热患者会出现皮疹,多在发热后3-6天出现,同时可能伴有眼眶痛、关节痛等;埃博拉出血热和马尔堡出血热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早期可能降低,后期可升高,同时血小板计数通常会减少,这是出血热较为常见的表现。
生化检查可发现肝肾功能异常,如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升高,血肌酐、尿素氮上升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
尿常规检查可能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尤其在肾综合征出血热中较为典型。
3.特异性抗体检测
这是诊断病毒性出血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特定病毒的IgM和IgG抗体来明确诊断,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IgG抗体出现较晚,且可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有助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二.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劳累,以降低机体耗氧量,促进身体恢复。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补充营养和水分。
做好隔离工作,根据不同病毒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等通过接触传播的疾病,需严格实施接触隔离,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2.对症治疗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
针对出血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K、酚磺乙胺等,如果出血严重,出现休克等情况,需及时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3.抗病毒治疗
目前针对部分病毒性出血热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如汉坦病毒出血热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等药物进行治疗,早期应用效果较好,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而对于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等,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