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和肠胃炎无本质区别,均指胃黏膜和肠黏膜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饮食不当等,症状有腹痛、腹泻等,诊断通过多种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预防要养成良好习惯等。
一、病因方面
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常见的有轮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属、大肠杆菌等,寄生虫感染像贾第虫等都可引发胃肠炎/肠胃炎。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易因接触外界感染源而患病;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生活方式方面,不注意饮食卫生、频繁在外就餐等都可能增加感染几率。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感染后更易诱发胃肠炎/肠胃炎。
饮食因素:对于各年龄段人群,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辛辣、油腻、生冷食物等不当饮食方式,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比如儿童若过多食用冰淇淋等生冷食物,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炎症;成年人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也会增加胃肠负担,易诱发该病。
二、症状表现方面
共同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腹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腹泻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呕吐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因腹泻、呕吐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密切关注;老年人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一旦出现往往病情变化较快,需引起重视。
三、诊断方面
一般检查:医生通常会通过询问病史、症状表现,进行体格检查,还可能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等,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胃镜、肠镜等检查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人群在检查配合度等方面有差异,儿童可能需要在家长协助下配合检查,老年人可能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等。
四、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如感染性的需根据病原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非感染性的则针对具体诱因调整。预防方面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食物充分煮熟等,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过度劳累等,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预防,儿童要注重饮食卫生教育,老年人要关注自身身体状况,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