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怎么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致胃黏膜炎症等改变的疾病,中老年人相对多见,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等易致其发病,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用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及药物治疗不佳时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有适应证和风险需评估。
一、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出血等改变的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导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酰胆碱等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酸进一步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喜食刺激性食物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胃手术史(如胃大部切除术)、胆道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胆汁反流。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需有针对性的调整。年轻人应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减少高油、高糖、辛辣食物的摄入,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中老年人要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加重病情,可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餐后立即平卧。有胆道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减少胆汁反流的诱因。
(二)药物治疗
可使用一些能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这类药物可以增强胃肠道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胆汁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从而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还可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它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挡胆汁等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侵袭。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整体情况及相关指南规范进行,不过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抗菌药物。
(三)手术治疗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通过手术重建抗反流屏障,减少胆汁反流。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后再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者,手术风险相对更高,需谨慎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