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
脂溢性皮炎中医病因与风热血燥、湿热蕴肤、脾虚湿蕴相关,不同年龄段体质有别,生活方式影响发病,辨证论治分风热血燥用消风散加减、湿热蕴肤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湿蕴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法有中药外洗及药膏外用,预防调护要保持皮肤清洁、调整饮食作息,儿童避强刺激外用药,孕妇用药需谨慎。
一、病因病机
脂溢性皮炎中医病因病机多与风热血燥、湿热蕴肤、脾虚湿蕴等相关。风热血燥者,多因素体血热风燥,复受风邪外袭,风热相搏,耗伤阴血,肌肤失养;湿热蕴肤者,乃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熏蒸肌肤;脾虚湿蕴者,多由素体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湿蕴化热,流注肌肤。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体质有别,儿童肌肤娇嫩,易受外邪侵袭;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但生活方式如饮食偏好、作息规律等可影响发病,长期熬夜、嗜食辛辣油腻者易诱发。
二、辨证论治
(一)风热血燥证
临床表现为皮损淡红,覆有糠秕状鳞屑,瘙痒,伴口干、便干等。治以祛风清热,养血润燥,方选消风散加减。
(二)湿热蕴肤证
皮损潮红,有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伴口苦、尿黄等。治以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三)脾虚湿蕴证
皮损淡红,鳞屑较薄,伴有纳差、便溏等。治以健脾利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
三、外治法
(一)中药外洗
可选用苦参、黄柏、白鲜皮等清热燥湿中药煎水外洗,起到清热止痒作用,适用于湿热蕴肤等证型,需注意皮肤有破损时慎用,儿童皮肤娇嫩,外洗时水温不宜过高。
(二)中药药膏外用
根据辨证选用相应药膏,如风热血燥证可选用润燥止痒药膏,湿热蕴肤证可用清热燥湿药膏,脾虚湿蕴证可选用健脾祛湿药膏,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接触眼睛等黏膜部位,孕妇及特殊体质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预防调护
(一)生活方式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涤,选择温和洁面产品;调整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甜腻食物,多吃蔬果;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儿童需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机体恢复,成人应减轻压力。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脂溢性皮炎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可优先采用温和的中药外洗等非药物干预;孕妇患脂溢性皮炎时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风险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