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属于颅骨骨折的一种,从解剖结构分类,因颅底骨结构复杂有孔、裂、窝等致其有独特特点,前颅底骨折常累及额骨眶板及筛骨,有“熊猫眼”征、鼻漏等;中颅底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有耳漏、合并脑神经损伤等;后颅底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有Battle征、累及脑神经等,与颅盖骨骨折不同,颅底骨折有特殊表现,且不同人群发生时临床表现及后续处理有差异,诊断常需借助CT等影像学检查。
颅骨分为颅盖骨和颅底骨,颅底骨折是发生在颅底部位的骨折。从解剖结构上看,颅底骨结构复杂,有多个孔、裂、窝等结构,这些结构使得颅底骨折有其独特的特点。例如颅底的蝶骨、颞骨等部位,不同部位的颅底骨折有不同的表现,这是基于其所在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来划分的。
骨折部位相关特点
前颅底骨折:常累及额骨眶板及筛骨,多表现为眼结膜下出血,如“熊猫眼”征(眼眶周围广泛淤血斑)、鼻漏(脑脊液经鼻流出)等。这是因为前颅底骨折时,骨折线累及筛板等结构,导致脑脊液经鼻腔流出,同时血液等成分扩散到眼眶周围组织。
中颅底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患者可出现耳漏(脑脊液经外耳道流出),如鼓膜完整时,脑脊液可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常合并第Ⅱ、Ⅲ、Ⅳ、Ⅴ、Ⅵ对脑神经损伤等情况。这是由于中颅底骨折累及颞骨岩部相关结构,使得脑脊液通过外耳道或咽鼓管流出,并且邻近的脑神经容易受到损伤。
后颅底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表现为乳突区皮下淤血斑(Battle征),可累及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等。后颅底骨折时,骨折线累及相应部位,导致血液等成分扩散到乳突区皮下组织,同时邻近脑神经也易受损。
与其他颅骨骨折的区别
与颅盖骨骨折相比,颅底骨折有其不同之处。颅盖骨骨折多可通过头皮肿胀、压痛、局部颅骨下陷等表现初步判断,而颅底骨折除了局部可能有的皮下淤血等表现外,更强调脑脊液漏等特殊表现,并且颅底骨折的诊断有时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CT等进一步明确,因为颅底的复杂结构使得部分颅底骨折在临床症状上可能不典型,需要借助影像学来清晰显示骨折线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发生颅底骨折时,在临床表现及后续处理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颅底骨折可能在临床表现上不如成人典型,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影像学评估;有基础颅骨病变的患者发生颅底骨折时,可能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变对骨折恢复等多方面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