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如何治疗
食管病变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随访监测。手术治疗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病灶局限无转移高危因素者)和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适用于稍大局限于黏膜下层无转移迹象者);外科手术适用于病变广、疑深层浸润或淋巴结转移风险高者,需评估老年等特殊患者情况。无论哪种治疗都需定期内镜随访,根据不同情况制定随访间隔。
一、手术治疗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病灶局限、无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对于病变较小、局限于黏膜层的情况,通过内镜将病变黏膜完整切除,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管功能。其原理是利用内镜器械环形切除病变黏膜,术后需密切观察创面情况及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在年龄方面,需根据患者全身状况评估能否耐受内镜操作,一般成年患者如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可考虑。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在病情控制平稳后进行。
2.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对于病变稍大但仍局限于黏膜下层且无淋巴转移迹象的患者适用。该手术能完整切除较大面积的病变黏膜下层组织,相比EMR更适用于面积稍大的病灶。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同样需关注创面愈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实施ESD时,需充分考虑各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比如儿童患者因食管结构与成人有差异,需更精细操作且术后护理要求更高。有基础病史患者需在病情稳定前提下进行。
二、外科手术治疗
1.适用于情况:当病变范围较广、疑有深层浸润或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时考虑外科手术。如病灶累及范围超过内镜可处理范围,或经评估有淋巴结转移可能时,需行外科手术切除部分或全部食管,并进行淋巴结清扫。对于老年患者,需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综合考虑手术获益与风险比。有长期吸烟、饮酒病史患者,手术前需进一步评估食管功能及全身状况,因为这类病史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
三、随访监测
1.定期内镜检查: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都需定期进行内镜随访。一般治疗后短期内需密切随访,如术后1-3个月进行首次内镜复查,观察创面愈合及有无复发等情况。之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随访间隔,如无异常可逐渐延长间隔时间,但至少每年需进行1次内镜检查。不同年龄患者随访频率可根据其身体恢复及病变复发风险调整,儿童患者因食管发育等情况,随访需更关注长期食管功能恢复及有无迟发病变。有基础病史患者随访时需同时监测基础病对食管相关情况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