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痛拉稀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肠道细菌感染(如志贺菌、大肠杆菌等,儿童易感染,饮食不卫生是诱因)和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致婴幼儿腹泻重,诺如病毒易致人群密集场所暴发,老人感染诺如病毒恢复慢);非感染性因素包括饮食因素(食用生冷等刺激食物,暴饮暴食等易引发)、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等多因素有关,精神压力大及女性易患)、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肠道(甲亢致肠道蠕动加快,自身免疫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有相应表现)。
一、感染性因素
1.肠道细菌感染:如志贺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引发下腹痛拉稀。研究表明,肠道细菌感染后会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症状,同时炎症反应会引起下腹部疼痛。例如,志贺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肠道细菌感染;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常见的诱因。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也较为常见。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病毒感染肠道后,会在肠道细胞内大量复制,破坏肠道细胞功能,导致肠道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出现下腹痛拉稀。对于儿童来说,感染轮状病毒后可能腹泻症状较重,需特别关注补液以防脱水;老年人感染诺如病毒后恢复相对较慢,需注意休息和营养支持。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食用过多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可引起下腹痛拉稀。例如,大量进食冰镇食物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痉挛性收缩,引发腹痛和腹泻。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风险不同,经常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患者,食用刺激性食物后更易诱发肠道不适。
2.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患者可出现下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腹痛常在排便后缓解。其发病与精神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的人,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受精神因素影响而出现肠道功能紊乱。
3.其他系统疾病累及肠道: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肠道蠕动,导致腹泻,同时可能伴有下腹部不适。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注意排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也会出现下腹痛拉稀的表现,这类疾病多呈慢性过程,需要长期监测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