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临床有暴饮暴食或胆道疾病诱因、持续剧烈上腹痛向腰背部放射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等超3倍以上、CRP发病48小时后>150mg/L、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等;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初步筛查,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最佳方法分等级,MRI价值与CT相似,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需结合多项检查,要考虑病史等全面评估。
临床症状:患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胆道疾病等诱因,出现持续剧烈的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或休克表现,如皮肤苍白、冷汗、脉搏细速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血清淀粉酶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脂肪酶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血清脂肪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但需注意,病情严重程度与淀粉酶升高程度并不一定成正比,如重症胰腺炎时,胰腺广泛坏死,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C反应蛋白(CRP):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在发病48小时后CRP明显升高(>150mg/L),提示胰腺组织有坏死。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出现贫血等表现。
生化检查:血糖升高,持久的空腹血糖高于11.2mmol/L反映胰腺坏死,提示预后不良;血钙降低,当血钙低于2mmol/L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多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可见胰腺肿大,胰内及胰周围回声异常,有时可发现胆道结石、胆管扩张等胆道疾病,但受肠气干扰,对胰腺坏死的诊断价值有限。
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可见胰腺实质内低密度区,胰周脂肪层消失,肾前筋膜增厚等表现,还可判断有无胆道病变等。增强CT根据CT表现将胰腺炎分为A-E级,其中D级(一个或多个胰腺区域有境界不清的积液)、E级(有境界清楚的积液、胰腺和(或)胰周有气体)提示为重症胰腺炎。
MRI:对胰腺炎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对于辨别水肿性和坏死性胰腺炎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反应性差,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结合多项检查综合判断;儿童患者患急性重症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病情变化快,需密切关注各项指标变化,及时进行影像学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生活方式等因素,如既往有无胆道疾病史、近期饮食情况等,全面评估以准确做出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