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的中医说法
中医认为真菌感染由外感湿毒或体内湿浊内蕴复感外邪等引发,分湿热下注型清热利湿、阴虚夹湿型滋阴清热利湿、脾虚湿盛型健脾祛湿,外治可选用具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功效中药外洗,儿童用外治需控浓度防刺激,孕妇外治选影响小药物,老年人兼顾扶正祛邪调整方案。
一、中医对真菌感染病因的认识
中医认为真菌感染多由外感湿毒之邪,或体内湿浊内蕴,复感外邪,导致湿热毒邪蕴结肌肤、黏膜等部位而引发。若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更易招致外邪侵袭,湿毒之邪乘虚而入,进而引发真菌感染相关病症。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治法
(一)湿热下注型
表现:常见于阴部、足趾等部位出现红斑、水疱、瘙痒明显,可伴有局部渗出、糜烂等,多伴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表现。
治法:清热利湿。常选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加减,以清除体内湿热之邪,缓解真菌感染相关症状。
(二)阴虚夹湿型
表现:多见于体质虚弱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等人群,真菌感染部位可见瘙痒、皮肤干燥脱屑,常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表现。
治法:滋阴清热利湿。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在滋阴的基础上清利湿热,改善真菌感染状态。
(三)脾虚湿盛型
表现:可见体倦乏力、面色萎黄,真菌感染部位有渗出、糜烂,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缓等脾虚湿盛表现。
治法:健脾祛湿。常用参苓白术散合平胃散加减,通过健脾来运化水湿,祛除体内湿邪,从而改善真菌感染引发的症状。
三、中医外治方法
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功效的中药外洗方,如以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等药物煎水外洗。以苦参为例,其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功;黄柏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鲜皮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地肤子能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将这些药物配伍煎水外洗,可缓解真菌感染引起的瘙痒等不适症状,但需注意根据具体辨证分型合理组方,且外洗时要注意药物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娇嫩,若发生真菌感染,采用中医外治时需严格控制中药外洗方的药物浓度,避免因浓度过高刺激儿童皮肤。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使用外治方法后的反应,若出现皮肤过敏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二)孕妇
孕妇若发生真菌感染,中医治疗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外治方法。外洗方的药物选择需谨慎,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毒性较强等可能影响胎儿的中药,用药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治疗。
(三)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真菌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中医治疗时要兼顾扶正与祛邪,在祛湿解毒的同时注重补益正气,如可适当配伍一些健脾益气的药物,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状况,根据其体质调整治疗方案,以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