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分期是什么
膜性肾病常用国际肾脏病理学协会(ISKDC)制定的分期标准,依据光镜、免疫荧光、电镜下病理表现分期,Ⅰ期光镜无明显异常、免疫荧光有弥漫性颗粒状IgG沉积、电镜有上皮下少量细小电子致密物沉积;Ⅱ期光镜见毛细血管壁增厚、免疫荧光同前、电镜有大量排列整齐电子致密物及“钉突”样改变;Ⅲ期光镜见毛细血管壁增厚加重、免疫荧光同前、电镜见电子致密物部分被覆盖且钉突更明显;Ⅳ期光镜见肾小球硬化、免疫荧光IgG沉积减弱、电镜见电子致密物被大量基底膜物质覆盖且滤过膜严重受损,不同分期各有特点,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病史对不同分期有不同影响。
Ⅰ期:光镜下通常无明显异常,免疫荧光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颗粒状免疫球蛋白G(IgG)沉积,电镜下可见上皮下少量细小电子致密物沉积。此期病变相对较轻,肾小球结构尚未出现明显破坏。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病理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膜性肾病相对少见,若儿童出现相关表现需进一步排查特殊病因;性别差异在此分期中无特殊体现;生活方式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肾脏功能稳定,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关注基础病对膜性肾病分期的影响及相互作用。
Ⅱ期: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免疫荧光仍为弥漫性颗粒状IgG沉积,电镜下可见上皮下大量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被基底膜样物质分隔,形成典型的“钉突”样改变。此期是膜性肾病较为典型的阶段,肾脏病理损伤有所进展。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膜性肾病Ⅱ期的预后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密切监测;性别因素对该期病理进展影响不显著;生活方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在此期同样重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更好地控制基础病,以减少对膜性肾病的不良影响。
Ⅲ期: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进一步加重,免疫荧光表现同前,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部分被基底膜物质覆盖,钉突更加明显。此期肾脏病理损伤程度加深。年龄因素在该期对治疗和预后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慢;性别差异在此期无特殊突出表现;生活方式的调整对肾脏功能维护至关重要,例如低盐饮食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要更严格地管理基础病,防止病情恶化。
Ⅳ期: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硬化,免疫荧光可见IgG沉积减弱,电镜下可见电子致密物被大量基底膜物质覆盖,肾小球滤过膜严重受损。此期肾脏病变已较为严重,肾功能可能受到明显影响。不同年龄患者在Ⅳ期的治疗和预后差异较大,老年患者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性别因素对该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体健康状况的差异上;生活方式此时更需要严格管理,如严格控制水分和盐分摄入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基础病的控制不佳可能会加速膜性肾病向Ⅳ期进展以及加重Ⅳ期的不良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