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肾病是因血尿酸过高致肾脏损害的疾病,发病机制是尿酸盐结晶沉积致肾损伤,早期有轻度蛋白尿、夜尿增多,进展期有滤过功能下降等表现,相关检查包括血尿酸、尿常规、肾功能、肾脏超声等,风险因素有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病史等,需针对性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等应对。
高尿酸血症肾病是由于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导致血尿酸升高,进而引起肾脏损害的一组疾病。
一、发病机制
血尿酸在血液中达到过饱和状态时,会以尿酸盐结晶的形式沉积在肾脏组织中,从而引发肾脏病变。一方面,尿酸盐结晶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等功能;另一方面,会引起肾脏间质的炎症反应,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改变。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可能仅有轻度的蛋白尿,一般为少量至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克以下,部分患者可出现夜尿增多,这是因为早期肾小管浓缩功能受到影响。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血肌酐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严重时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出现水肿、高血压等表现,水肿可表现为眼睑、下肢等部位的浮肿,高血压则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
三、相关检查
1.血尿酸检测:血尿酸水平升高是诊断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血尿酸>360μmol/L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2.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等,早期可能只是微量蛋白尿,随着病情发展,蛋白尿程度可能加重。
3.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4.肾脏超声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时可发现肾脏体积改变等情况,如肾脏体积缩小等。
四、风险因素及应对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嘌呤饮食(如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饮酒(尤其是啤酒)等生活方式是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对于此类人群,应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避免饮酒,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同时尿酸代谢也可能发生变化,老年人患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尿酸及肾功能,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绝经前女性血尿酸水平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血尿酸水平逐渐接近男性,因此绝经后女性患高尿酸血症肾病的风险可能增加。绝经后女性除了常规的监测外,更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发生。
病史因素:有痛风病史的患者,往往血尿酸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状态,更容易出现肾脏损害,发展为高尿酸血症肾病。这类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血尿酸水平,积极治疗痛风,定期评估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