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躁型抑郁症有哪些表现
狂躁型抑郁症患者在情绪、思维、行为、躯体方面有显著且不同的表现,情绪上躁狂期异常高涨、抑郁期持久低落,思维上躁狂期联想快、抑郁期迟缓,行为上躁狂期活动多、抑郁期活动少,躯体上躁狂期有交感兴奋表现、抑郁期有睡眠食欲及躯体不适等表现,不同年龄段、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女性因激素等因素表现也有不同。
一、情绪方面的表现
狂躁型抑郁症患者在情绪上会有显著且极端的变化。在躁狂发作期,患者往往会表现出持续的异常高涨的情绪,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可能达到欣快的状态,这种情绪高涨常常是不切实际的,例如患者可能会毫无缘由地过度兴奋,觉得自己拥有无穷的能力和财富等;而在抑郁发作期时,则会出现持久的情绪低落,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常常陷入悲伤、沮丧的情绪中,严重时可能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易激惹,成年患者更多体现为上述典型的高涨或低落情绪,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情绪波动可能相对更明显。
二、思维方面的表现
躁狂发作时,患者思维联想速度加快,出现思维奔逸的情况,说话滔滔不绝,话题转换快速,可能会出现意念飘忽,想法大量涌现且缺乏逻辑性。而抑郁发作时,思维会变得迟缓,患者会感觉思考问题困难,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下降。从生活方式角度看,长期缺乏规律作息、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影响思维的正常状态,增加思维方面异常表现的发生风险,有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在经历应激事件时,更易出现思维方面的紊乱。
三、行为方面的表现
躁狂发作时,患者活动量明显增加,精力旺盛,喜欢参与各种热闹、刺激性的活动,睡眠需求减少,但却依然精力充沛。行为表现较为冲动,可能会盲目地进行消费、社交等活动,不计后果。抑郁发作时,患者活动减少,变得行动迟缓,常常独处,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甚至连日常的个人卫生等基本生活行为都变得被动,不想去做。不同病史的患者,比如有过重大精神创伤病史的人,在病情发作时行为方面的异常可能会更突出,而儿童患者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过度活跃或者相反的极度沉寂,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来早期识别病情。
四、躯体方面的表现
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需求减少但体力却依然充沛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如心率加快、血压轻度升高等。抑郁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比如失眠或者嗜睡,食欲也可能发生改变,有的患者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有的则可能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还可能伴有躯体上的各种不适,如头痛、背痛、胃肠不适等,但经过相关躯体检查却往往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依据。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躯体表现可能更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表现综合判断,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躯体方面的不适可能会因激素变化而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