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性脑积水是怎么回事
交通性脑积水是脑脊液循环障碍致蛛网膜下腔积聚、脑室扩大的疾病,病因有吸收障碍、分泌过多,婴幼儿表现为头颅增大等,成人有颅内压增高等表现,靠影像及腰穿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脑脊液吸收障碍:多种因素可引起蛛网膜颗粒吸收脑脊液的功能受阻,比如脑膜炎,炎症会导致蛛网膜颗粒粘连,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吸收;颅脑损伤后,局部的炎症反应、出血等也可能干扰脑脊液的吸收通道。
2.脑脊液分泌过多:比较少见,如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疾病可使脑脊液分泌异常增多,超出了正常的吸收和循环能力,从而引发交通性脑积水。
二、临床表现
1.婴幼儿患者:常见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扩大、膨隆,头皮静脉怒张,颅缝分离等。由于婴幼儿颅骨骨缝未闭合,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可能不像成人那样典型。还可能出现发育迟缓,如运动、智力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等情况,这是因为扩大的脑室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了脑的正常发育。
2.成人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还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步态异常也是常见表现之一,患者走路不稳,呈蹒跚步态等。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显示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沟一般正常或变浅,能直观看到脑室的形态和大小变化,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脑积水以及脑积水的程度。
头颅MRI:对脑脊液流动的显示更为敏感,能更清晰地观察脑室周围的脑组织情况,还可以帮助明确脑积水的病因,如是否存在颅内感染、肿瘤等病变导致的脑脊液循环异常。
2.腰椎穿刺:可测定脑脊液压力,交通性脑积水患者脑脊液压力通常增高,但这一检查有一定风险,需谨慎进行,且主要用于辅助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利用腹腔的腹膜吸收脑脊液,从而缓解脑室扩大和颅内压增高的情况。该手术适用于大多数交通性脑积水患者,但存在分流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可能。
腰大池-腹腔分流术:对于一些不适合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如存在脑室-腹腔分流术禁忌证等情况可考虑此术式,将腰大池的脑脊液引流至腹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患者:由于其颅骨未完全闭合,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头颅变化,术后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感染等情况发生。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包括营养支持等,因为脑积水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需要关注其智力、运动等方面的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2.成人患者:如果是因脑膜炎等疾病继发的交通性脑积水,在治疗后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脑膜炎的感染等。同时,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按医嘱定期复查,监测脑脊液压力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