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脑溢血的原因
脑溢血的常见病因有多种。高血压是主因,长期高血压致脑内小动脉硬化、形成微小动脉瘤,血压骤升易破裂出血,不良生活方式、家族病史会增加风险;脑血管淀粉样变多见于老年人,因血管壁淀粉样物质沉积变脆易出血,与年龄相关无性别差异;脑动静脉畸形多在年轻人发病,属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病变处血管易破,家族病史会增风险;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减少、白血病因细胞浸润及凝血异常致出血;此外,抗凝或溶栓治疗药物剂量不当、头部外伤也是脑溢血的病因,相关人群需注意防护与监测。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溢血最为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血压状态下,脑内小动脉硬化及纤维样坏死,血管壁薄弱部位易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这些薄弱的血管或动脉瘤就容易破裂出血。据研究,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溢血的发病风险增加约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发病风险增加约46%。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患病时间越长,发生脑溢血的风险越高。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盐饮食、大量饮酒、吸烟、缺乏运动等,可促使血压升高,增加脑溢血风险。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得他们患高血压进而引发脑溢血的几率相对更高。
二、脑血管淀粉样变
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脑血管壁内的淀粉样物质逐渐沉积,使得血管壁变脆、变硬,弹性降低,容易破裂出血。65岁以上人群中,脑血管淀粉样变引发的脑溢血占比逐渐增加。这种病变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且无明显性别差异。
三、脑动静脉畸形
多在年轻人中发病,是一种先天性局部脑血管发育异常。病变部位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缺乏毛细血管,动脉血直接流入静脉,导致静脉压力增高、血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出血。年轻患者尤其是存在头痛、癫痫等症状,应警惕脑动静脉畸形可能。家族中若有类似血管畸形疾病史,发病风险会有所增加。
四、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止血困难,增加脑内出血风险。这类患者可能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表现,生活中轻微碰撞等外伤后出血不易止住。
2.白血病:白血病细胞浸润破坏脑血管,同时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易引发脑溢血。白血病患者本身身体抵抗力较差,需注意预防感染等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
五、其他因素
1.抗凝或溶栓治疗:因其他疾病(如房颤、肺栓塞等)接受抗凝(如华法林等)或溶栓(如阿替普酶等)药物治疗的患者,若药物使用剂量不当,会增加出血风险,包括脑溢血。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需严格遵医嘱定期监测凝血指标,调整药物剂量。
2.头部外伤:严重头部外伤可直接损伤脑血管,导致脑溢血。生活中,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矿工等)或经常进行激烈运动(如拳击等)的人群,应加强头部防护。老年人因骨质酥松,跌倒等轻微头部外伤也可能引发脑溢血,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跌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