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的原因是什么
肾萎缩是肾脏体积缩小、功能减退,常见原因有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胎儿发育异常致出生后肾体积偏小,与遗传等因素相关)、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炎症致肾小球硬化纤维化使肾组织破坏)、高血压性肾损害(长期高血压致肾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等使肾萎缩)、肾动脉狭窄(各种原因致肾动脉狭窄使肾灌注不足致缺血性萎缩)、多囊肾(遗传性疾病致肾出现多个囊肿破坏肾组织)、梗阻性肾病(尿路结石等致梗阻使尿液排出受阻致肾积水压迫肾实质致萎缩)。
先天性肾发育不全: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肾脏发育异常,导致出生后肾脏体积较正常偏小,多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这类患者往往从幼年时期就存在肾脏形态异常,但部分可能在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可能逐渐受到影响,与遗传等因素相关,在胎儿发育阶段就已决定肾脏的基本形态。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的肾小球炎症会导致肾小球逐渐硬化、纤维化,肾脏组织被破坏,进而引起肾萎缩。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多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病程较长,病情反复,若不及时控制,会逐渐进展导致肾功能减退。例如一些患者可能患肾小球肾炎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出现肾萎缩情况,其生活方式如长期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肾小球肾炎,从而促进肾萎缩的发生。
高血压性肾损害:长期高血压会使肾脏的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球缺血硬化,肾小管萎缩,最终导致肾萎缩。高血压患者中男性和女性发病情况因血压控制情况等因素有所不同,长期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更易出现肾损害进而发展为肾萎缩,生活中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高血压,从而增加肾萎缩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并积极控制。
肾动脉狭窄:各种原因导致肾动脉狭窄,使肾脏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肾脏缺血性萎缩。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其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在年轻患者中相对多见,肾动脉狭窄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导致肾脏组织缺血、萎缩,进而影响肾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顽固性高血压等表现。
多囊肾:遗传性疾病,肾脏出现多个囊肿,逐渐破坏肾脏组织,导致肾萎缩。常见于成年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随着囊肿的逐渐增大,会挤压正常肾组织,使肾组织功能受损,进而出现肾萎缩,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腰痛、血尿、高血压等表现。
梗阻性肾病:尿路结石、肿瘤等原因引起尿路梗阻,尿液排出受阻,导致肾脏积水,长期积水会压迫肾实质,引起肾萎缩。各年龄段均可因不同病因出现尿路梗阻,如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尿路畸形导致梗阻,成人可能因结石、肿瘤等,梗阻发生后肾脏积水,压力增高,影响肾脏血液循环和正常结构功能,久而久之导致肾萎缩,患者会有相应梗阻部位的症状,如输尿管梗阻可能出现腰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