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结肠息肉的症状及危害
多发结肠息肉有便血、肠道刺激症状、肠梗阻症状等表现,还具有癌变风险、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贫血等危害,其中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倾向高,长期存在可致肠道功能破坏、慢性失血引发贫血等,不同人群受影响情况有差异。
一、多发结肠息肉的症状
1.便血: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颜色鲜红或暗红,出血量一般较少。这是因为息肉表面的血管受到粪便摩擦等刺激而破裂出血,不同大小、位置的息肉出血情况可能有所差异,较大的息肉可能导致较明显的出血,但一般也多为间断性出血。对于有长期便血情况的患者,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群,需要高度警惕结肠息肉等肠道疾病的可能。
2.肠道刺激症状: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等情况。例如腹泻,患者可能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有的表现为稀便,这是由于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可能与息肉引起的肠道痉挛或炎症反应有关。而便秘则相对较少见,可能是息肉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所致。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肠道功能本身有差异,比如老年人肠道蠕动相对缓慢,若合并结肠息肉,肠道刺激症状可能会更明显,表现为更频繁的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情况。
3.肠梗阻症状:当多发结肠息肉数量较多、体积较大时,可能会引起肠梗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则需要紧急处理。对于儿童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肠梗阻,也要考虑到结肠息肉等肠道病变的可能,因为儿童的肠道相对狭窄,息肉更容易导致梗阻。
二、多发结肠息肉的危害
1.癌变风险: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有较高的癌变倾向。研究表明,随着息肉大小的增加、数量的增多以及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会明显升高。例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到10%-20%左右。长期存在的多发结肠息肉,由于持续受到肠道内环境的刺激,细胞不断发生异常增殖,逐渐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癌变。不同年龄的人群患癌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越大,结肠息肉癌变的风险相对越高,40岁以上人群更应重视结肠息肉的监测和处理。
2.影响肠道功能:多发结肠息肉会破坏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息肉占据肠道空间,影响食物的正常通过和消化吸收过程,长期如此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消瘦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肠道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息肉导致肠道功能受损,营养吸收不良会阻碍儿童的身高、体重等正常发育指标的达成。
3.导致贫血:长期便血会引起慢性失血,从而导致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贫血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贫血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等方面的负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贫血会影响其智力发育和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