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母细胞瘤术后可因肿瘤种植或残留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如堵塞脑室孔等致脑脊液流动受阻引发脑积水)、手术操作相关粘连影响脑脊液回流循环引发脑积水,还可因蛛网膜颗粒功能受影响(如局部炎症致其吸收脑脊液能力下降)、脑脊液蛋白含量变化(高蛋白改变微环境阻碍吸收)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引发脑积水,儿童因自身生理特点受影响更显著
一、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
1.肿瘤种植或残留影响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后颅窝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肿瘤后,肿瘤细胞有可能种植在蛛网膜下腔等部位,或者肿瘤有残留时,会阻塞脑脊液的正常循环通路。例如,肿瘤细胞在脑室系统内种植,可能会堵塞脑室孔(如中脑导水管等部位),导致脑脊液的流动受阻。从解剖学角度看,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起,经中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最后通过蛛网膜粒渗入硬脑膜窦。髓母细胞瘤术后,若存在上述通路的梗阻,就会引起脑积水。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颅缝尚未完全闭合,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根本原因是脑脊液循环通路被肿瘤相关因素阻塞。
2.手术操作相关粘连
手术过程中,脑组织的翻动、手术器械的操作等可能会导致蛛网膜下腔粘连。术后蛛网膜下腔粘连会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回流和循环。比如,在对后颅窝髓母细胞瘤进行手术时,周围的蛛网膜组织可能因手术刺激而发生粘连,使得脑脊液在蛛网膜下腔的流动受阻,进而引发脑积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的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手术对脑组织和蛛网膜的影响可能相对更敏感,术后发生粘连导致脑积水的风险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本质都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因为手术相关粘连而出现梗阻。
二、脑脊液吸收障碍
1.蛛网膜颗粒功能受影响
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入血液循环的重要结构。髓母细胞瘤术后,局部炎症反应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蛛网膜颗粒的功能。炎症细胞的浸润等情况可能导致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吸收能力下降。例如,术后局部的炎性渗出等会干扰蛛网膜颗粒正常的吸收脑脊液的过程,使得脑脊液不能及时被吸收回血液循环,从而在颅内积聚引起脑积水。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颅内感染等病史,术后发生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脑积水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因为其蛛网膜颗粒等结构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的功能基础问题,在髓母细胞瘤术后进一步受到影响。
2.脑脊液蛋白含量变化
髓母细胞瘤术后,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可能会升高。肿瘤相关的炎症反应等会使脑脊液中的蛋白质成分增多,这会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吸收。高蛋白质的脑脊液会改变蛛网膜颗粒周围的微环境,阻碍脑脊液的吸收。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脑脊液蛋白含量的变化对脑积水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因为儿童的脑脊液循环系统相对更为娇嫩,蛋白含量的微小变化可能就会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进而引发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