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的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和内分泌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头颅MRI是首选,能清晰显示垂体及周围组织,对垂体瘤定性定位价值高;头颅CT可辅助诊断,平扫发现较大瘤,增强助鉴别,对微腺瘤诊断敏感性不如MRI。内分泌功能检查中垂体激素水平测定可辅助诊断,不同年龄性别激素水平正常范围有差异;动态功能试验对激素水平轻度异常或不典型患者有助明确诊断,不同年龄患者试验需考虑生理状态影响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意义:是诊断脑垂体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它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垂体及其周围组织结构。通过MRI可以明确垂体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等情况,还能判断肿瘤是否向周围组织侵犯,对垂体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价值极高。例如,研究表明MRI对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的垂体瘤)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能够发现较小的垂体瘤病变。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MRI检查的操作流程基本一致,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检查。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在检查过程中的固定,以保证图像的清晰获取。
2.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意义:可用于脑垂体瘤的辅助诊断。平扫CT能发现较大的垂体瘤,表现为鞍区的异常密度影。增强CT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强化情况,有助于与其他鞍区病变鉴别。不过,CT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敏感性不如MRI。在检查时,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基本操作相同,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对辐射的耐受性相对较低,需要权衡CT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必要时可采用其他更优的检查方法替代。
二、内分泌功能检查
1.垂体激素水平测定
意义:通过检测血液中垂体分泌的各种激素水平来辅助诊断脑垂体瘤。常见的垂体激素包括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等。例如,垂体泌乳素瘤患者通常会出现血清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可高于正常上限的数倍甚至数十倍;生长激素瘤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且葡萄糖抑制试验不被抑制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激素水平正常范围有所差异,比如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泌乳素水平会有波动,儿童的垂体激素水平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与成人不同。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曾有垂体疾病史的患者,其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有不同的特点,需要结合病史进行综合分析。
2.动态功能试验
意义:对于一些激素水平轻度异常或不典型的垂体瘤患者,动态功能试验有助于明确诊断。例如,对于疑似生长激素瘤的患者,可进行胰岛素低血糖刺激试验等,通过观察生长激素等相关激素的反应来判断垂体的功能状态。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动态功能试验时,需要考虑其生理状态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试验过程中要注意监测其生命体征和身体反应,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