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什么病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大乳管近乳头壶腹部,瘤体小、带蒂有绒毛且易出血;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和乳晕区可触及小软肿块;检查方法包括乳腺超声、乳管镜、钼靶X线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单发者行局部切除,多发者行区段切除等;预后较好,术后需定期复查,患者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发病部位与病理特征
多发生于大乳管近乳头的壶腹部,瘤体一般较小,带蒂且有绒毛,有很多薄壁的血管,所以容易出血。显微镜下可见由乳头样结构的上皮细胞排列而成,乳头的间质为血管和结缔组织。
二、临床表现
乳头溢液: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血性溢液,也可为浆液性溢液。部分患者可在更换内衣时发现有血迹污染。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与老年女性在溢液表现上无本质不同,但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症状重视程度不够而延误就诊。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可能影响内分泌,间接影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症状表现,比如可能使乳头溢液情况稍有加重。有乳腺疾病病史的患者,其乳头溢液情况可能与原有病史相互影响。
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软,轻压肿块时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或浆液性液体。
三、检查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可初步了解乳腺导管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能看到导管扩张及内部的实性结节等情况,对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人群乳腺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可能需要更仔细的操作和判断;老年女性乳腺组织疏松,超声图像相对容易观察。生活方式对超声检查结果一般无直接影响,但如果患者乳腺内有较多脂肪组织,可能会影响对肿块的显示。有乳腺手术史等病史的患者,超声检查时需注意与手术瘢痕等情况鉴别。
乳管镜检查: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可直接观察到乳管内的病变情况,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等。
钼靶X线检查:对伴有钙化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发现导管内的钙化灶等。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采取肿瘤所在区域的乳腺导管局部切除手术;如果是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根据病情可能需要做乳腺区段切除等手术。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妊娠期发现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需要综合考虑妊娠阶段、患者意愿等因素来决定手术时机和方式。哺乳期女性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时要注意避免影响哺乳功能等情况。
五、预后情况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经过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复发率较低。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乳腺复查,一般建议每隔6-12个月进行乳腺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预后基本相似,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术后恢复等方面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