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饮食须注意什么
胃肠炎患者饮食需分阶段调整,急性期可短暂禁食、给予清淡流质饮食;缓解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各有饮食注意事项,儿童要谨慎调整辅食,老年人饮食轻柔且规律,有基础病史者需针对自身病症控制相应饮食要素。
一、急性期饮食调整
1.短暂禁食:若胃肠炎症状较严重,如剧烈呕吐,可短暂禁食1-2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避免食物进一步刺激胃肠道,待呕吐缓解后可少量饮水。一般来说,每次饮水10-20毫升,每隔10-15分钟一次,观察有无再次呕吐情况。
2.清淡流质饮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清淡的流质饮食,如稀米汤、淡盐水。稀米汤容易消化,能补充部分能量和水分,淡盐水可补充因呕吐、腹泻丢失的电解质。但要注意避免饮用含糖量高的饮品,如甜果汁等,以免加重胃肠负担,一般每天可饮用3-5次,每次量约100-150毫升。
二、缓解期饮食选择
1.半流质饮食:胃肠炎症状缓解后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软面条、稀粥、蛋羹等。软面条容易咀嚼和消化,稀粥富含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能量,蛋羹富含优质蛋白质。这些食物应做得软烂,避免添加辛辣、油腻的调料。一般每天可进食3-4餐,每餐量可逐渐增加,从100-150毫升过渡到200-300毫升。
2.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在发病后1-2天,可根据胃肠耐受情况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仍要遵循清淡、易消化的原则。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同时,要注意食物的卫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蔬菜水果(可做成泥状或榨汁后饮用,适合胃肠功能较弱者),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三、不同人群的饮食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胃肠炎时,饮食调整需更加谨慎。婴儿若为母乳喂养,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婴儿可给予稀释的配方奶,且要注意奶瓶等喂养器具的消毒。儿童在胃肠炎缓解期,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避免一次性添加多种新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例如,先添加少量的米粉,观察1-2天无不适后再逐渐增加量和添加新的辅食种类。
2.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患胃肠炎时饮食更要轻柔。要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烂糊的米饭、煮得很软的蔬菜等。同时,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清蒸)、豆腐等,但要避免食用过多高脂食物。老年人还需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加重胃肠负担。
3.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胃肠炎患者,在饮食调整时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控制,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如燕麦粥等,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饮食中盐分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腌制品等;对于患有胃肠道基础疾病(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的患者,要避免食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食物,如过冷、过热的食物等,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以减少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