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常用小儿腹泻推拿手法,包括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摩腹、揉龟尾的位置和操作,还提及推拿注意事项,有年龄因素(新生儿及小婴儿手法轻柔)、生活方式(推拿前后保暖、适当饮水)、病史因素(感染性疾病需辅助治疗、有特殊病史提前告知)、特殊人群(先天性疾病或皮肤破损者不适合推拿)等方面。
一、常用小儿腹泻推拿手法及操作
(一)补脾经
1.位置:脾经位于小儿大拇指桡侧缘。
2.操作:医者用拇指螺纹面旋推小儿拇指桡侧缘,约推100-300次。脾经能健脾和胃、补血生血,对于小儿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有较好的调理作用,因为小儿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通过补脾经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二)清大肠
1.位置:大肠穴位于小儿食指桡侧缘,自虎口(食指与大拇指叉合处)至食指指尖成一条直线。
2.操作:用拇指螺纹面从小儿虎口向食指指尖直推,约推100-300次。清大肠可清热利湿、导滞通便,适用于小儿湿热型腹泻,帮助排出肠道内的湿热之邪。
(三)揉板门
1.位置:板门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平面。
2.操作:用拇指端揉小儿大鱼际平面,约揉100-200次。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对于小儿腹泻伴有消化不良等情况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因为大鱼际与脾胃功能相关,揉板门可促进脾胃消化。
(四)摩腹
1.位置:腹部。
2.操作:用掌面或四指摩小儿腹部,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摩腹时间约5-10分钟。摩腹可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缓解腹泻症状,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小儿腹泻都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摩腹能改善小儿腹部的气血运行和胃肠功能。
(五)揉龟尾
1.位置:龟尾位于小儿尾骨端。
2.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小儿尾骨端,约揉100-300次。揉龟尾有通调督脉、调理大肠的作用,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调理功效,可帮助调节肠道的功能状态。
二、推拿注意事项
(一)年龄因素
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进行推拿时,手法要轻柔,力度适中。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骨骼肌肉发育尚未完善,过重的手法可能会对小儿造成损伤。例如,在操作补脾经等手法时,用力过大可能会影响小儿局部皮肤和肌肉的正常发育。
(二)生活方式
推拿前后要注意小儿的保暖,避免着凉。因为小儿腹泻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着凉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推拿后可让小儿适当饮用一些温水,补充因腹泻丢失的水分,但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过凉或过热刺激小儿胃肠道。
(三)病史因素
如果小儿腹泻是由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引起,如细菌性痢疾等,推拿仅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抗感染等主要治疗措施。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医疗处理。同时,如果小儿对推拿过程中的某些手法或接触物有过敏等特殊病史,要提前告知推拿操作者,调整推拿方案。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有先天性疾病或皮肤破损等情况的小儿,不适合进行推拿治疗。如小儿存在先天性脊柱畸形,在进行摩腹、揉龟尾等涉及腹部和尾骨部位的手法时,可能会加重脊柱畸形的情况或引起局部损伤。在进行推拿前,要仔细检查小儿的身体状况,确保推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