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可按骨折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按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颅底骨折,不同部位骨折有不同表现,不同类型骨折有不同特点及对不同年龄患者影响不同,需分别注意相关情况,如颅前窝骨折有鼻出血等表现及预防感染要求,颅中窝骨折有耳漏等表现及不同年龄神经损伤评估差异,颅后窝骨折有Battle征等表现及不同年龄神经功能检查要求,闭合性骨折颅内感染风险低但需关注不同年龄变化,开放性骨折极易感染需特别处理不同年龄患者。
一、按骨折部位分型
1.颅前窝骨折
骨折多累及额骨水平部(眶顶)和筛骨。常表现为鼻出血、眶周广泛淤血斑(“熊猫眼”征)、脑脊液鼻漏等。其发生机制多为头部受外力作用时,前颅窝受到冲击,导致相应部位的骨质断裂。例如,当头部正面受到撞击时,力量传递到前颅窝,可能引起额骨和筛骨的骨折。在儿童群体中,由于颅骨相对较软,颅前窝骨折的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同样可能出现脑脊液鼻漏等情况,需要仔细检查判断。对于有颅前窝骨折的患者,特别是存在脑脊液鼻漏的,要注意预防颅内感染,因为脑脊液鼻漏为细菌进入颅内提供了途径,不同年龄的患者都需要严格保持鼻腔清洁,避免用力擤鼻等动作。
2.颅中窝骨折
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患者可出现耳漏,即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或出现鼻出血或脑脊液鼻漏。此外,还可能有面神经损伤导致的面瘫等表现。例如,当颞部受到暴力打击时,容易引起颅中窝骨折。对于成年患者,颅中窝骨折出现面瘫等神经损伤表现时,需要评估神经损伤的程度和恢复的可能性。在儿童中,由于面神经等结构的发育特点,面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的神经功能评估。
3.颅后窝骨折
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或枕骨。典型表现为乳突部皮下淤血斑(Battle征),有时可出现枕下部肿胀和皮下淤血斑。颅后窝骨折可能会影响到后组颅神经等结构,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评估时需要考虑到年龄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比如儿童患者,颅后窝骨折后对后组颅神经功能的影响可能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需要定期进行神经功能检查。
二、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型
1.闭合性颅底骨折
骨折处未与外界相通,通常是由于头部受到相对较局限的外力作用,骨质断裂但皮肤和脑膜保持完整。这种情况下,颅内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等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闭合性颅底骨折的治疗和观察重点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更关注基础疾病与颅底骨折的相互影响;儿童患者则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骨折对颅骨发育等可能产生的影响。
2.开放性颅底骨折
骨折处与外界相通,多由锐器伤或火器伤等导致,这种情况极易引起颅内感染。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预防感染,同时要对骨折部位等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开放性颅底骨折的处理需要特别考虑年龄因素对伤口愈合、感染易感性等的影响。比如儿童患者,皮肤和颅骨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感染控制需要更加严格,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