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与饮食调整)、病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治疗(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及定期监测,一般治疗需规律作息、调心态、戒烟限酒、少食多餐、增维食、减刺激食;Hp感染需规范四联疗法;药物按情况选,胃黏膜保护剂中和胃酸护胃,促胃肠动力药治消化不良;患者需定期胃镜及病理活检监测。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一般成年人建议7-8小时/天,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运动、冥想等方式调节,如成年人可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胃黏膜损伤,酒精也会刺激胃黏膜,不利于萎缩性胃炎的恢复。
饮食调整:
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暴饮暴食。
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和水果(苹果、橙子等),维生素对胃黏膜的修复有一定帮助。例如,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免受自由基损伤;维生素E也对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有一定作用。
减少辛辣、油腻、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反应。
二、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治疗:
若患者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目前推荐含有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不同年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全,需谨慎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对于有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根除Hp可使部分患者的胃黏膜炎症得到改善,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成功根除Hp后,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的进展可能会减缓。
三、药物治疗
胃黏膜保护剂:
如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胆汁等的损伤。其作用机制是在胃内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在胃黏膜表面,减少有害物质对胃黏膜的刺激。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铝碳酸镁的使用一般无绝对年龄禁忌,但儿童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
促胃肠动力药:
当患者出现腹胀、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可使用多潘立酮等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排空。但对于老年人,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使用时应密切观察,因为药物代谢可能会受到影响。儿童使用促胃肠动力药也需谨慎,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使用,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四、定期监测
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无论年龄、性别等因素:
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一般建议高危人群(如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缩短检查间隔,普通患者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每1-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通过定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胃黏膜的异常变化,如是否出现不典型增生等情况,以便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例如,对于有长期萎缩性胃炎病史且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胃癌发生风险相对较高,更需要密切监测。而对于年轻患者,若病情相对稳定,可按照既定的监测周期进行检查,但也不能放松警惕,因为疾病可能会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