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属中医外科范畴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有风热血燥、湿热蕴结、脾虚湿蕴等辨证分型及对应表现中医外治有中药外洗和膏剂外涂预防调护包括饮食调摄、皮肤护理、情志调节且有儿童和孕妇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特点
脂溢性皮炎是中医外科学范畴内,发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头皮、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临床以红斑、油腻性鳞屑、瘙痒为主要表现,与湿热内蕴、风热血燥、脾虚湿蕴等病机相关,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可影响发病,如青春期皮脂分泌旺盛者易患,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精神紧张者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对应特点
(一)风热血燥型
多因风热之邪外袭,耗伤阴血,肌肤失养所致。表现为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枯脱落,基底微红,伴口干、便干等,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二)湿热蕴结型
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内蕴,熏蒸肌肤而成。可见皮损红斑油腻,有黄色结痂,瘙痒剧烈,伴胸闷、纳呆、小便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脾虚湿蕴型
素体脾虚,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流注肌肤引发。表现为皮损颜色淡红,鳞屑油腻,伴有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三、中医外治方法
(一)中药外洗
选取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中药,如苦参、黄柏、白鲜皮、地肤子等煎水外洗,水温适宜,清洗患部,可起到清热除湿、缓解瘙痒之效,尤其适用于湿热蕴结或风热血燥型患者,儿童外洗时需注意水温及药物浓度,避免刺激皮肤。
(二)中药膏剂外涂
根据辨证选用相应膏剂,风热血燥型可选用具有祛风润燥作用的中药膏,如紫草膏等;湿热蕴结型可选用清热燥湿的黄连膏等;脾虚湿蕴型可选用健脾祛湿的青黛膏等,外涂时轻柔涂抹,注意避开眼部等敏感部位,孕妇使用时需咨询医生,评估用药安全性。
四、预防调护要点
(一)饮食调摄
宜清淡饮食,多食用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苹果等,避免辛辣、油腻、甜食,如辣椒、油炸食品、蛋糕等,减少皮脂分泌,降低发病风险,儿童需注意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影响生长发育。
(二)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选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或清水清洗,避免过度洗烫,以防破坏皮肤屏障,加重病情,尤其婴幼儿皮肤娇嫩,清洗时动作要轻柔,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三)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良情志可影响脏腑功能,加重病情,各年龄段人群均需注意情志调节,儿童可通过玩耍等方式舒缓情绪,成人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优先选择温和的中药外治方法,如上述中药外洗等,同时需关注其饮食及生活习惯,避免因饮食不当或皮肤护理不当导致病情反复,家长要加强护理,定期观察病情变化。
(二)孕妇患者
孕妇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易诱发脂溢性皮炎,用药需谨慎,外治时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中药制剂,且避免大面积长时间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