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切除的危害
胃息肉切除后可能出现出血、穿孔、感染、术后腹部不适等危害。出血多因手术对血管损伤未妥善处理,不同人群表现及影响不同;穿孔较少见但后果严重,不同人群影响有别;感染因创面护理不当引发,不同人群感染表现及处理各异;术后腹部不适由手术刺激及胃肠功能未恢复所致,不同人群特点不同
一、出血
1.发生情况及原因:胃息肉切除后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危害之一,多因手术操作时对血管的损伤未妥善处理所致。一般来说,在息肉切除过程中,如果切割部位的血管止血不彻底,术后就有可能发生出血。例如,较大的息肉或者位置特殊(如靠近血管)的息肉在切除时,出血风险相对更高。
2.不同人群表现及影响: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凝血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出血后恢复可能会更慢,且出血可能引发贫血等更严重的并发症;年轻患者相对恢复能力较强,但也需密切关注出血情况。如果是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胃息肉切除后出血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可能需要更严密的术后监测和特殊的止血处理措施。
二、穿孔
1.发生情况及原因:胃息肉切除导致穿孔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多是因为手术时器械穿透胃壁所致,比如息肉位置较深,或者操作过程中用力不当等原因可能引发穿孔。
2.不同人群影响: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和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穿孔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儿童患者由于其胃壁等组织相对更娇嫩,胃息肉切除后发生穿孔的处理相对更需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以降低穿孔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有胃部基础疾病(如胃溃疡等)的患者,胃息肉切除后穿孔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术后需要更密切观察腹部体征等情况。
三、感染
1.发生情况及原因:胃息肉切除后如果创面护理不当,可能会发生感染。例如术后患者不注意饮食卫生,或者创面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污染等情况都可能引发感染。
2.不同人群感染表现及处理:老年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等症状的时间可能不典型,且感染扩散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患者感染后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并进行处理。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感染不易控制,胃息肉切除后要更加注重血糖的管理以及创面的抗感染措施。
四、术后腹部不适
1.发生情况及原因:很多患者在胃息肉切除后会出现腹部不适,如腹痛、腹胀等,这与手术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及术后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有关。手术操作会引起胃肠道的应激反应,导致胃肠蠕动功能暂时紊乱等情况,从而引发腹部不适。
2.不同人群术后腹部不适特点:老年患者胃肠道功能本身相对较弱,术后腹部不适可能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儿童患者对腹部不适的表达可能相对不精准,需要医护人员通过细致观察其行为等方式来判断腹部不适的情况,并且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采取合适的缓解腹部不适的措施,比如调整饮食等。对于有胃肠道功能紊乱病史的患者,胃息肉切除后腹部不适的程度可能相对更明显,术后需要更精心地进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