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依据病理类型分类,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多见于儿童,多数对糖皮质激素敏感但复发率高)、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我国发病率高,预后与病理轻重相关)、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约占10%,病情进展快预后差)、膜性肾病(成人常见,起病隐匿进展慢,部分可自发缓解但多数有肾功能损害)、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预后差、激素治疗效果不佳)。
1.微小病变型肾病:
病理特点: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
发病情况:多见于儿童,约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80%-90%。成人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0%-30%。男性多于女性,起病较急。
预后情况:多数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预后较好,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可能转变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其他病理类型。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特点: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不同程度的弥漫增生。免疫荧光检查可分为IgA肾病及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前者以IgA沉积为主,后者以IgG(我国多见)或IgM沉积为主,均伴有C3于肾小球系膜区或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呈颗粒样沉积。电镜下可见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发病情况: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可见于各年龄组,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预后情况:其预后与病理改变的轻重程度相关。轻者预后较好,重者可逐渐进展为肾小球硬化,甚至肾衰竭。
3.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病理特点: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重度增生,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免疫荧光检查常见IgG和C3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发病情况:约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10%,可见于不同年龄,以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预后情况:病情进展较快,治疗困难,多数患者在发病10年内出现肾衰竭,预后较差。
4.膜性肾病:
病理特点:光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和C3呈细颗粒样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下有钉突形成,钉突与基底膜垂直。
发病情况:是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类型,约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0%-30%,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预后情况: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部分患者可自发缓解,但多数患者会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预后相对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稍好,但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病理特点:光镜下可见肾小球节段性、局灶性玻璃样变和硬化,受累节段的毛细血管闭塞,系膜基质增多,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M和C3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发病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预后情况:预后较差,疾病进展较快,约50%的患者在10年内发展为肾衰竭,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往往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