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早产儿颅内出血常见类型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与解剖、血流动力学因素相关,出生体重低、围生期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是风险因素,可致神经系统后遗症,需监测,护理要维持内环境稳定、减少刺激。
一、早产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一)发生机制
1.解剖因素:早产儿的脑室周围存在生发基质,这是由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组成的,这些毛细血管壁薄弱且缺乏结缔组织支撑。由于早产儿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差,当血压波动时,容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在围生期若出现缺氧、酸中毒等情况,会引起脑血流的变化,进而引发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
2.血流动力学因素:早产儿的心血管系统发育不完善,在出生后的早期,血压波动较大。当存在围生期窒息、呼吸窘迫等情况时,更易出现脑血流的急剧变化,使得脑室周围的生发基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进而进入脑室内。
二、相关风险因素
(一)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发生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风险越高。一般来说,出生体重<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颅内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这是因为随着出生体重的降低,生发基质的发育越不完善,血管越脆弱,更容易在外界因素影响下破裂出血。
(二)围生期窒息
围生期窒息会导致脑血流的改变,造成脑的缺氧缺血损伤,使得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增加了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风险。例如,在分娩过程中出现的宫内窘迫、产程延长等情况都可能引发围生期窒息,进而增加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可能性。
(三)呼吸窘迫综合征
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往往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而机械通气过程中可能会导致PaCO的剧烈变化,引起脑血流的波动,从而促进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同时,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的低氧血症也会加重脑的损伤,增加出血风险。
三、对早产儿健康的影响及后续监测
(一)对健康的影响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可能会导致早产儿出现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出血的严重程度不同,对预后的影响也不同。少量的出血可能经过自身吸收后对神经系统影响较小,但大量出血会严重破坏脑组织,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二)后续监测
对于发生颅内出血的早产儿,需要密切进行神经系统的监测,如通过头颅超声检查来动态观察颅内出血的变化情况,包括出血的吸收情况、是否有脑室扩张等并发症的发生。还需要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如在不同月龄进行神经运动发育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并及时干预。
四、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护理注意事项
(一)维持稳定的内环境
要尽量维持早产儿的体温、血气、血压等的稳定,避免血压的剧烈波动。例如,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暖,维持合适的环境温度,一般保持在24-26℃左右,相对湿度在55-65%,以减少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从而降低颅内出血的风险或加重程度。
(二)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护理操作要轻柔,减少对早产儿的不必要刺激,如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要轻缓,避免剧烈的搬动等,因为这些刺激可能会引起血压的波动,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同时,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减少噪音等刺激,为早产儿创造一个利于恢复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