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是什么意思
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是胰腺炎发病中胰液等外溢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有形成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相关及不同人群特点等情况,较小无症状者可保守治疗,较大等情况需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是指在胰腺炎发病过程中形成的含有胰液和坏死组织碎屑的假性囊肿。通常是由于胰腺炎症导致胰管破裂,胰液外溢并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例如,急性胰腺炎发病后,胰腺局部会出现渗出等病理改变,若胰液等积聚被周围组织包裹,就可能逐渐形成假性囊肿。
二、形成机制
1.胰腺炎症导致胰管破裂:胰腺炎发生时,胰腺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胰管可能因炎症侵蚀等原因出现破裂,胰液流出。以急性胰腺炎为例,多种病因可引起胰腺腺泡内酶原激活,导致胰腺自身消化,进而可能使胰管破裂,胰液外溢。
2.周围组织包裹:胰液等外溢后,被周围的纤维组织、网膜等包裹,逐渐形成界限清楚的囊性结构,即假性囊肿。
三、临床表现
1.腹部包块:患者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块,大小不一,质地因囊肿内容物等因素而异。
2.腹痛:可能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有的患者表现为隐痛,有的可能较为剧烈。例如,部分患者腹痛可向腰背部放射。
3.压迫症状:若假性囊肿较大,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如压迫胃可引起恶心、呕吐;压迫胆总管可导致黄疸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上腹部的囊性肿物,能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是常用的筛查方法。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假性囊肿的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诊断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CT可以明确囊肿是单发还是多发,囊肿内有无分隔等。
磁共振成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也可用于假性囊肿的诊断,尤其在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优势。
五、治疗相关
1.保守治疗情况:对于较小的、无症状的假性囊肿,有时可采取保守治疗,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监测囊肿大小等。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判断,例如患者一般状况较好,囊肿无进行性增大等情况。
2.手术治疗情况:当假性囊肿较大(一般直径>6cm)、出现压迫症状、合并感染等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囊肿内引流术、囊肿外引流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综合判断。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发生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重视。儿童身体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例如,在影像学检查时,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对于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耐受能力等。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腹部包块等相鉴别。治疗上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手术治疗时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能否耐受手术。
3.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女性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妊娠相关情况(若患者处于育龄期),在选择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对妊娠的影响等。
4.有胰腺炎病史患者: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再次出现胰腺炎并发假性囊肿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患者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遵循医生制定的随访计划,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