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骨折可按部位、形态、与外界是否相通分类。按部位分颅盖骨折(包括线性、凹陷性骨折等)和颅底骨折(分颅前、中、后窝骨折及对应表现);按形态分线性骨折(骨折线线状、端无明显移位)、凹陷性骨折(分单纯性和粉碎性,深度超1cm等需手术)、粉碎性骨折(碎裂成三块以上、常合并复杂颅内损伤);按与外界是否相通分闭合性骨折(皮肤黏膜完整、依情况治疗)和开放性骨折(皮肤黏膜破裂、易致颅内感染需及时处理)。
颅盖骨折:指颅骨穹窿部的骨折,多因直接暴力引起,常见的有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等。线性骨折是颅盖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骨折线呈线状,可单发或多发,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需警惕是否合并颅内损伤。凹陷性骨折则是骨折处颅骨向内凹陷,若凹陷范围较大或深度较深,可能会压迫脑组织,导致局部脑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颅底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根据骨折部位不同可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颅前窝骨折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可出现熊猫眼征(眼眶周围淤血)、鼻漏(脑脊液经鼻腔流出)等表现;颅中窝骨折累及蝶骨和颞骨,可出现耳漏(脑脊液经外耳道流出)、面神经损伤等症状;颅后窝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和枕骨,可出现乳突部皮下淤血、枕下部肿胀和皮下淤血等表现。
按骨折形态分类
线性骨折:骨折线呈线状,骨折端无明显移位,多因头部受到较轻的外力作用所致。线性骨折本身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颅内出血、脑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线性骨折,由于儿童颅骨弹性较好,骨折线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愈合,但仍需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以监测骨折愈合情况及颅内情况。
凹陷性骨折:骨折处颅骨向颅内凹陷,根据凹陷程度可分为单纯性凹陷骨折和粉碎性凹陷骨折。单纯性凹陷骨折是指骨折片仅为单一的凹陷,无明显粉碎;粉碎性凹陷骨折则是骨折片碎裂成多块。凹陷性骨折若凹陷深度超过1cm,或骨折片压迫重要脑功能区,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复位,以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恢复颅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在儿童中,由于颅骨较软,凹陷性骨折可能会在生长过程中自行复位,但如果凹陷深度较大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仍需及时手术干预。
粉碎性骨折:颅骨骨折后碎裂成三块或三块以上,多由严重的外力作用引起,常合并复杂的颅内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病情相对较为严重,治疗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等综合治疗措施。对于儿童粉碎性颅骨骨折,由于其脑组织相对娇嫩,更需要密切关注颅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按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分类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一般颅内损伤相对局限,但仍需警惕颅内继发损伤的可能。闭合性骨折的治疗主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及有无颅内损伤来决定,若骨折无明显移位且无颅内损伤,可采取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有颅内损伤或骨折移位明显,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这种情况极易引起颅内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清创、抗感染等处理,并尽早进行骨折的修复等治疗。开放性颅骨骨折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颅内感染的风险更高,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处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清创等操作,同时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颅内感染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