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腺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乳头破损或皲裂、皮肤破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等为感染途径)、乳汁淤积(哺乳期因乳腺导管堵塞、哺乳姿势等,非哺乳期因乳腺导管扩张症等导致乳汁淤积引发炎症迁延成慢性)、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及整体免疫功能异常促使炎症持续)、乳腺导管结构异常(先天性导管结构异常及后天性导管结构改变影响乳汁排出致炎症慢性化)。
一、细菌感染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慢性乳腺炎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在哺乳期女性中,乳头破损或皲裂是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可经此侵入乳腺组织。例如,有研究发现,哺乳期女性乳头发生微小损伤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定植并引发乳腺组织的炎症反应,进而可能发展为慢性乳腺炎。非哺乳期女性也可能因皮肤破损等原因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乳腺,导致慢性乳腺炎的发生。
2.其他细菌感染:链球菌等其他细菌也可能引起慢性乳腺炎。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这些细菌更容易在乳腺内滋生繁殖。比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慢性乳腺炎。
二、乳汁淤积
1.哺乳期乳汁淤积:哺乳期女性若存在乳腺导管堵塞,会导致乳汁淤积。例如,乳腺导管先天性狭窄或发育不良,使得乳汁排出不畅,乳汁在乳腺内积聚,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从而引发炎症,若炎症未能及时彻底消退,就可能转变为慢性乳腺炎。另外,哺乳姿势不正确、婴儿吸吮力度不足等也可能导致乳汁淤积,常见于初产妇,由于缺乏哺乳经验,更容易出现乳汁淤积的情况。
2.非哺乳期乳汁淤积:非哺乳期女性也可能出现乳汁淤积,如乳腺导管扩张症患者,乳腺导管扩张、分泌物积聚,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若病情迁延不愈,就会发展为慢性乳腺炎。
三、自身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慢性乳腺炎的发生有关。例如,自身免疫性乳腺炎,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攻击乳腺组织有关。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这些抗体错误地识别乳腺组织为外来异物,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乳腺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发展为慢性乳腺炎。自身免疫性乳腺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容易反复。
2.免疫功能异常影响:整体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促使慢性乳腺炎的发生。当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时,无法及时清除乳腺内的异常细胞或病原体,导致炎症持续存在。例如,长期处于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状态下的人群,免疫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了慢性乳腺炎的发病风险。
四、乳腺导管结构异常
1.先天性导管结构异常:一些女性出生时就存在乳腺导管结构异常,如导管迂曲、走行异常等。这种先天性的结构异常会影响乳汁的正常排出,使乳汁容易在局部积聚,进而引发炎症。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可能转为慢性,导致慢性乳腺炎的发生。先天性导管结构异常在个体间存在差异,有些可能在青春期后才逐渐显现出相关症状。
2.后天性导管结构改变:某些后天因素也可能导致乳腺导管结构改变,如乳腺手术、外伤等。乳腺手术后,导管可能会出现瘢痕形成、狭窄等情况,影响乳汁的排出,从而增加慢性乳腺炎的发病几率。例如,曾接受过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女性,术后乳腺导管可能因手术创伤而发生结构改变,增加了慢性乳腺炎的发生风险。